终极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本诉求
刘建荣在《哲学研究》2013年第一期撰文认为,人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统一的生命体:人活着并不只是为了当下自己的生命存在,更重要的是追求自己的人文精神价值。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念及终极关怀自始至终是现实的社会的人。它追问属人的世界的存在状态、运动发展的依据、规律与方向,人的存在价值与意义,社会运动的本质、规律与方式及变化发展的动力与手段等,最后得出属人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是要实现人的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使人从自然压迫、社会压迫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这不仅是对人自身及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而且为人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与前途,为人的存在与发展注入了精神的生命与力量。
公民幸福理念的意义
李海清在《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一期撰文认为,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它科学阐明了一种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全面发展的幸福理念。对于共产主义而言,个体发展与幸福的价值规定是最为根本的,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条件规定服务于这一价值规定,而公有制则作为制度规定服务于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条件规定,现在则深入到公民幸福与发展的价值规定。在当下改革攻坚阶段,公民幸福理念的牢固树立对于改革的深入具有重要的价值定向意义。
共产党执政地位与领导方式的特征
兰华、尹利平在《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一期撰文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同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政党的执政地位,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执政党与国家、执政党与法律、执政党与其他党派的关系上。正确理解和把握我们党的领导方式,理顺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解决好党的领导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解决好党的领导与国家政权机构依法行使职权的关系,加强权力监督制约,是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民主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问题。
社会文化的实践哲学诠释
阎孟伟在《学术研究》2013年第一期撰文认为,马克思关于“社会文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论断内在包含着对社会生活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属性的确认。社会文化具有多种存在形态,但其实质则是内涵于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并通过社会交往而被社会化和客观化了的普遍精神。社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而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则是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自主性和自由性。社会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本体的意义,它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文化机制,社会历史的进步趋势也必然包含历史主体的价值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