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6日 星期二

    放大道德资源“正能量”

    ——辽宁省开展“万名模范进校园”推动学雷锋常态化调查

    《 光明日报 》( 2013年02月26日   15 版)
    郭明义和辽宁科技大学“郭明义班”的同学们在一起。

        如何创新改进未成年人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从2010年开始,辽宁省组织开展了“万名模范进校园”活动,通过各类模范的言传身教,放大模范效应,释放“正能量”。

     

        三年间,“万名模范进校园”活动润物无声、浸润心田,架起了先进人物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让温暖的道德力量成为校园中最美丽的风景。

     

        实践表明,当今的青少年仰慕品德的崇高,欢迎道德的“正能量”。道德的力量将鼓舞着他们胸怀理想、脚踏实地去拥抱美丽的“中国梦”。

     

        在价值观多元的时代,活跃又复杂的意识形态,烦躁和焦虑的社会情绪,给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深刻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从2010年开始,辽宁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联合省教育厅等部门,组织开展了“万名模范进校园”活动,通过各类模范的言传身教,放大模范效应,释放“正能量”,为广大青少年提供贴身贴心、真实可信的鲜活教材。

     

        三年来,辽宁省共选取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五四”青年标兵以及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人物近10000人,为全省80多所高校的1000多个班级分别配备了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课外辅导员;为全省8000多所中小学配备了一位名誉德育副校长。通过作一场报告、参加一次主题班会、组织一次校外实践活动、撰写一篇体会文章、读一本书、做一件好事、开展一次演讲比赛、开展一次知识竞赛等“八个一”活动,在全省广大青少年中掀起了学模范、做模范、当模范的热潮,有力地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

     

    从大学到中小学 从探索到延伸

     

        2010年初,辽宁省委宣传部在调研中得知,一些先进模范人物应邀到学校作报告,取得很好效果。但是同时,有的学校希望邀请先进模范给学生作报告,却苦于没有渠道;有的模范想进学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却苦于无法与学校建立联系。对此,辽宁省委宣传部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辽宁是“雷锋精神”的故乡,是产生“当代雷锋”郭明义的地方,有着丰厚的道德资源,怎样充分发挥众多先进人物的作用,架起他们和学生之间的桥梁?

     

        省委宣传部决定,尝试组织先进模范进校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学生、家庭、学校、模范“四方共赢”。“千名先进模范进大学校园”活动由此展开,并逐步发展成为“万名模范进校园”。

     

        ⒈部门联动,畅通渠道,实现模范与校园顺利对接

     

        结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辽宁在大学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在全省8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中首次择优选择985个班级,采取先进模范与高校班级结对子的形式,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模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外辅导员”。模范与班级建立起长期联系,开展经常性活动。在全省众多的先进人物中,把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五四”青年标兵,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公安、政法等战线的事迹突出,具有先进性、时代性、代表性,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胜任此项工作相关条件的模范人物认真遴选出来参加活动。这其中有一线工人、优秀企业家、科技带头人,也有普通的农民、社区居民。

     

        考虑到高校由省教育厅主管、市文明办难以协调,以及有工作的模范不能在工作时间按时参加活动等问题,为保证学校在完成正常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保持深入持久开展该项活动的积极性,辽宁省委宣传部积极协调教育部门以及模范所在单位,联合推动活动开展,为模范与学校的对接扫除障碍、打通渠道。

     

        “模范进校园”集中力量做好三件事:作一场事迹报告、参加一次主题班会、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活动领导小组寄出了《致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外辅导员”的公开信》和《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外辅导员所在单位的感谢信》,使活动进一步受到模范所在单位的重视和支持。模范们的首场报告赢得了学生的广泛关注,老师们惊讶地发现,模范作报告时,学生们玩手机、发短信的没有了,交头接耳的现象不见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让学校有了积极性,很多学校主动来找文明办,要求多派一些模范。

     

        ⒉创新载体,丰富活动,推动模范与学生真诚互动

     

        经过多方调研和精心筹划,《关于在全省开展“千名先进模范进大学校园”活动的实施方案》印发。方案要求,走进校园,模范要做三件事,学生也要做好三件事:撰写一篇体会文章、读一本书、做一件好事。还有两件事:开展一次演讲比赛、开展一次知识竞赛,由教育部门和宣传部门共同组织。

     

        “八个一”搭建起先进模范进校园活动的骨架,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每一位走进校园的模范,都用心去撰写自己的报告稿,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毫无保留地与学生们分享。从习惯养成到励志成长,从勤奋学习到实现理想,从如何做人到如何做事,用自己的行为教育学生,用闪光的精神感染学生,用平凡的事迹激励学生。

     

        在鞍山科技大学,当代雷锋郭明义以《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为题,向同学们深情讲述了他的幸福观。全国道德模范武秀君以《以诚为本,以德做人》为题,报告了她欠债还钱、说话算数的做人本分。辽中县“淮海农场”总经理陈素芬因突发严重的腰间盘脱出症不能亲自来与学生交流,就主动提出由丈夫代表她来为同学们作报告……听了报告会,学生们觉得模范就在眼前,近距离去感受模范,发现他们身上光环的获得远不止事迹当中描述的那样简单,更多的是背后的汗水与付出。

     

        有的模范不善于言语表达,就组织学生到他们工作岗位上一起工作,一起劳动。有一位模范是环卫工人,同学们干脆把班会搬到她所负责清扫的街道上开,主题就是“做一天清洁工”。学生们边劳动边和模范交流,刚开始还嘻嘻哈哈,但很快就严肃起来,他们从没想过一名环卫工的工作竟是如些繁杂劳累。后来,大家在班会日志中写到: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清洁工人,只是因为有着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了他的人生信条:“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一次感动,一种震撼,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同学们深深感到,一个人,仅仅有雄心壮志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努力踏实地工作,为理想而奋斗。

     

        除开展道德模范人物进校园演讲,邀请学生到模范人物工作岗位之外,宣传部及学校等多方还定期召开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并在各市召开片会,研究活动情况,总结经验做法,解决存在问题。组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体会,撰写班会日志,激励学生奋发向上。配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省文明办将“万名模范进校园”活动纳入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评比之中,定期对活动具体流程和重要环节进行督促检查。

     

        ⒊放大效应,释放能量,综合实现多重效应

     

        当先进模范来到学生身边时,学生在与模范面对面的交流中、在模范奋斗的工作岗位上、在社会群众对模范的感谢与称赞中,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大家开始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更加自觉主动学习,更加关心帮助他人,更加广泛关注和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模范走进大学校园,学校的教职员工也深受教育。在与模范开展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班级的辅导员和导师们深受触动,自觉思索如何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而努力。一名辅导员在博客中写道:“在和模范倾心交谈之后,我突然对这次活动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体会。思想政治教育说起来高大,可它其实就孕育于最平凡的生活中。而作为一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我愿意通过更多这样的活动,向同学们传递一些最朴素但却可以受用一生的真理,比如坚持、比如奉献、比如责任……让他们在耳濡目染、身体力行的过程中,将这些词语融入血脉中,化作人生奋斗的不竭动力,在今后的生活中指引他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走向美好的未来。”

     

        模范走进大学校园,增强了模范人物的社会责任感,许多人更加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有的模范主动要求多对接几所学校,热心帮助孩子们解决实际问题。模范走进大学校园,使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的吸引力。

     

        “千名先进模范走进大学校园”活动的成功开展,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鲜载体和典型示范。走近模范,了解模范,学习模范,争做模范悄然成为校园内的热点,这种良好的环境氛围将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指引和督促学生们不断完善自我,励志成才。在总结一年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辽宁省决定将此活动进一步向中小学校拓展。从2011年起,全省“万名模范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进校园的模范扩展到近万名。

     

    从被动到主动 从感动到行动

     

        三年的实践,“万名模范进校园”活动润物无声,浸润心田。在辽宁,这块先后走出两代雷锋的土地上,一股温暖的道德力量沿着雷锋的足迹在校园中成为最美丽的风景。

     

        ⒈流动的“道德讲堂”

     

        先进模范走进校园,用身边人身边事感染人教育人,就像一个个流动的“道德讲堂”,使道德能量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成倍增长。先进模范不仅是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代表和生动体现,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和教育着每一名学生,带动了每名学生的家庭,也影响和教育着教师与模范自身。

     

        辽宁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大三学生刘睿,这个曾最喜欢李宇春的大男孩,在见到郭明义之后,成了他的铁杆“粉丝”。为困难孩子做家教,他不仅不收一分钱,还捐光了兜里的钱,没钱坐公交,就徒步十余里走回学校;为贫困地区捐衣服,他捐得只剩下校服和实习服,北京的志愿者看他穿得太单薄,送他两件羽绒服,他转手送给了比他更困难的人。郭明义在微博中说:“他还是个孩子,就知道为别人做点啥。”刘睿说:“郭老师启示我:1+1大于2,爱与爱的相聚会提升世界的温度。”

     

        ⒉生动的“第二课堂”

     

        先进模范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模范的工作环境,走进各种实践基地,为学生开辟了生动的“第二课堂”。模范把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工作对生活务实敬业、创新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素养立体直观地展示给每名学生,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社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对模范的榜样力量感受得更加深刻。

     

        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2010级财政二班的同学们,多次走进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连站客运车间问事员吕玉霜的工作岗位。看到“战斗”在工作一线的吕玉霜,尽管对相同的流程已重复了20个年头,但只要出现在工作岗位上,那种发自心底的热情、真挚的微笑就会浮现在她的面庞,同学们深受感染。而当同学们亲眼见证了吕玉霜的“问不倒”和“脱口秀”之后,也不禁对她超强的记忆力和热诚服务的态度肃然起敬。

     

        ⒊令人敬仰的“心灵导师”

     

        传统的学校教育有时不易为学生所接受,而模范既像师长,又是朋友,既是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又是他们心灵的引导者。因为备受学生信任和敬仰,他们通过言传身教,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领悟人生的道理,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领航。模范们针对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私攀比、逆反厌学、怕苦怕累等一系列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学生们打开心结、振作精神,愉快地生活和学习。

     

        曹伟是葫芦岛市连山区的一名粮油店经理,因为他的爱心和善行,人们都称他为“傻子”,他经营的粮店干脆就叫“傻子粮店”。在“万名模范进校园”活动中,葫芦岛市几所中小学校争相聘请他为校外辅导员。曹伟和同学们像亲人一样用心交流,大同学、小同学都愿意和他说说心里话。曹伟还经常到学校给学生讲自己童年因贫困辍学的经历。他对孩子们说:“我当年因家里穷没有读完小学,现在已经没有机会再去读书了,希望你们要好好珍惜这个大好的读书机会。家里有困难的,叔叔管你们,上中学、上大学!”在钢屯中学一次校会上,曹伟郑重承诺,在年组考试前5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由自己出资去参观北大、清华。去年3月5日前夕,5名来自连山区钢屯镇中学的孩子,在曹伟的资助下,踏上了畅游北京的“爱心之旅”。

     

        ⒋道德传承的“爱心驿站”

     

        万名模范走进校园与学生互动,是道德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也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朝阳县个体工商户苏玉双热心公益,5·12汶川地震后,她立即奔赴四川灾区,成为一名志愿者,在与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计算机系09数学教育2班对接后,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苏妈妈”。苏玉双走进班级作报告,与学生座谈,她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勤劳朴素的工作作风,以及致富之后不忘回报社会的社会责任感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同学。报告会结束之后,同学们主动报名,加入了“苏妈妈”的“绿丝带志愿服务队”。

     

        “万名模范进校园”活动开展三年来,累计开展各类活动28000余场,共有约8000名先进模范作了个人事迹专场报告,交流心得体会8000多次,开展各种主题、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7000余次,广大学生共撰写体会文章6万余篇,近万所学校的430多万名大中小学生从中受益,活动逐渐从“学”的层面进而深化到“做”的层面,已经形成了覆盖面广、形式内容丰富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良好局面,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几点启示

     

        现在的青少年究竟有着怎样的道德判断?“万名模范进校园”活动在辽宁大中小学的广泛蓬勃开展给出了有力的答案:大家欢迎道德正能量,仰慕崇高,社会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不是“垮掉的一代”、“叛逆的一代”,而是充满激情与梦想的一代。他们在思索中成长,在感动中领悟。道德的力量将鼓舞着他们胸怀理想、脚踏实地去拥抱美丽的“中国梦”。

     

        如何放大道德资源的正能量?“万名模范进校园”活动的实践与探索,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启示意义。

     

        ⒈只有化无形为有形,变被动灌输为主动传承,才能抓实抓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简单的说教效果怎么样?有可能越说,学生们越烦,越逆反。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没有让学生感兴趣的“硬通货”,想抓住学生的心,实在是难。一般方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们觉得大而虚,摸不着头脑。教师们也觉得文本对文本,无从下手,理念很难入脑入心。

     

        模范走进校园,既是身边人,又是身边事,通过平实的言传身教,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有形示范。通过倾听模范心声、感知榜样力量,青少年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受到触动,精神得以升华,模范之所以成为模范的事迹激发他们主动去思考、去感悟,学模范、做好事、做好人的愿望油然而生。教育方式由单向的被动灌输变为双向主动思考。

     

        ⒉只有搭建起有效的道德教育平台,才能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真正使模范成为明星、恒星

     

        模范的最大社会价值在于传递和凝聚正能量。模范作用的持续发挥是个现实难题。常常是模范树立起来了,宣传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便逐渐脱离公众的视线,然后渐渐被人们淡忘,成为稍纵即逝的“流星”。模范没有平台就无法持续发挥作用。模范走进校园,为模范提供了平台,不但激发了模范的内在动力,不断提高完善自身,还使模范持续发挥作用,变成了明星、恒星。

     

        ⒊只有强化策划与合作,充分发挥组织的力量,才能切实把模范的个人自觉扩大为群体效应

     

        个体的作用是有限而自发的。只有通过组织的顶层设计、策划协调,把个体力量集聚,化点为面,才能发挥模范群体的最大社会效应,并推动群体效应的规范化、常态化、最大化。大批模范走进校园,形成一股强大的道德力量,一方面是提前策划,将有生力量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多个部门协调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

     

        ⒋只有久久为功、一抓到底,才能把一个好点子变成好做法,结出好果实

     

        一个好点子抓不住,做不实,结果往往变成一阵风,走过场。辽宁的“万名模范进校园”活动,从大学延伸到中小学,从千名模范扩展到万名模范,扎实推进三年,结出累累硕果,形成制度化,实现常态化。很重要一点就是看准这是件有益的事,不断强力推动,不断拓展完善,才取得可喜成果。他们还要把模范效应进一步放大,除了让他们进校园,今后还让他们进道德讲堂。

     

        (本报专题调研组 执笔:毕玉才、刘勇、戴小梅、王雪、龙宝正、刘忠和、李强、田永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