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5日 星期一

    《劝和小组》为“家务事”开药方

    君 和 《 光明日报 》( 2013年02月25日   14 版)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文艺作品不但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还会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荧屏长盛不衰的常青树,家庭、情感题材对公众的宣导作用不容小觑。央视一套蛇年新春首推的都市情感喜剧《劝和小组》直面各类生活难题、盘点浮生百态,更以换位思考的心态和积极沟通的乐观精神,为观众们提供了一条平衡日常生活、增进社会和谐的可行思路,是一部充满阳光的现实题材佳作。

        随着社会转型加快、生活节奏提速,越来越多的人受困于各种形形色色的“都市病”之中。《劝和小组》没有宏大叙事,没有英雄时事,以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一群热心助人的普通人,聚焦各类时下社会热点。黄昏恋、空巢老人、单亲家庭、夫妻情感、恋爱纠葛、子女教育、“代沟”冲突、家庭财产纠纷……戏里的种种看似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正是现实中令人头痛不已的难题。小小“3000米的江湖”,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家长里短的故事,熟悉的社区生活场景,富有生活气息的人物,让这部剧十分接地气。

        难能可贵的是,这部戏没有将视角停留在问题本身,更没有纠缠于这些家长里短,而是在努力地尝试着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面对各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生活难题,尝试解决办法,这是一种充满温情、负责的态度,却也是对编剧、导演的考验。

        《劝和小组》为观众开出的第一味药是热情。这是一部温情之作。剧里组成“劝和小组”的几位主人公,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草根人物,各有其小缺点。他们或絮叨、或清高、或刁蛮、或抠门,但都善良、热心、乐观,对生活有着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那些受助者们同样都是市井中人,身处生活的纠葛之中难免有些浮躁、暴戾之气,但走近之后,会发现他们也各有其可爱的一面。不回避问题,不苛责当事人,不抱怨社会,而是面对现实、互帮互助,从而解决问题。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热情,是能感受到幸福生活的前提。

        第二味药则是有效的沟通。现实中的绝大多数纠纷、误会,并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只要沟通到位就能化解。沟通需要双方自身的努力,很多时候也需要外界帮助。“劝和小组”便是一种外界的干预和帮助。很多人之所以被一些日常琐事缠得焦头烂额,不是因为缺乏认识问题的能力,而是因为受困于各自的立场与情感,难以做到理性沟通。“劝和小组”作为一个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民间团队,既可以为当事人之间提供矛盾缓冲,又可以居中调停、促成沟通。但劝和小组这群热心人,毕竟不是当事人。这既可能会造成当事人的反感、排斥、将他们的帮助视为“管闲事”,又可能会造成劝和小组的帮助不得要领、好心办坏事。好在劝和小组的这几位成员不但各有所长,而且还能“对症下药”,在“劝和”行动中能够安排得当,因而每每“出战告捷”。

        对观众而言,最悲哀的莫过于电视剧散场之后,却发现生活一切照旧、毫无收获。看别人的问题一清二楚,看自己的生活却依旧一头雾水。好在《劝和小组》还为观众提供了最关键的第三味药,那就是“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无论对于当事人,还是像“劝和小组”这种调解人,在沟通中都需要。劝解他人时,要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角度上看问题,在理解双方立场之后,找出困局的症结所在;看待自身问题时,则需要引入“局外人”视角,尽量避开情感、利益因素,才能拨开生活的迷雾。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每个人都不是生活的旁观者。如果“医者不能自医”,那开出的药方就难以令人信服。也许正是为了打消观众的疑虑,以及更直观地表现如何以“同理心”实现“自我劝和”,电视剧《劝和小组》将故事的焦点放在了几位主人公自身的“现身说法”上。

        剧里的几位热心人,在多次成功“劝和”他人之后,却陷入了“医者难以自医”的尴尬。李奶奶有三个儿子,儿孙却无一人在身边,是典型的“空巢老人”,小儿子下落不明更是她的心病;满腹国学的简爷爷痴迷于传统文化,与热衷时尚的“潮人”老伴性格迥异,更因老伴爱吃飞醋而苦恼不已,一度搬进老人院生活;报社记者成就,曾经的北大才子踏上工作之后却处处碰壁,与社会格格不入,当年热恋成婚的妻子也离婚而去;婚礼策划师兼富家女左香菱,为父母长期分居、家庭岌岌可危而苦恼;保险推销员费俞,身上则承载着改变贫穷生活的沉重梦想。五位团队成员吸取“劝和”他人的经验,彼此互相帮助,最终化解了各自的生活难题。

        “劝亲子和,劝兄弟和,劝姐妹和,劝夫妇和,劝师生和,劝邻里和。”这首浅显通俗的“和字诀”,道出了全剧的精神核心。短短一部电视剧,带给观众满满的“以和为贵”的启迪。当然,作为生活题材走向温情观照的转型尝试,《劝和小组》个别情节略显理想化,贴标签式的人物出场介绍也显得有些刻板。但相比该剧接地气的现实基础和潜移默化中积极正面的受众引导,这种略显理想化的设置,却是瑕不掩瑜。至少,相比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感剧围绕婆媳斗、婚外恋之类噱头小题大做的做法,《劝和小组》要让人亲近得多。

        现实生活中,“劝和小组”这样的民间组织已经在不少城市、社区中出现,但对于多数观众而言,尚属新生事物。影视剧既是对现实的夸张,又能够在无形中引导公众。《劝和小组》在央视平台推出,既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身边的“热心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又能鼓舞更多观众直面生活,积极帮助他人、劝和自我。家庭、社区是构成现代社会的基本单元。积极生活、关注内心、关怀他人,无疑对促进家庭和睦、社区和谐,乃至推动整个社会和谐,都有积极意义。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