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题,专节论述了“五位一体”建设中的文化建设。特别强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个专节中,分述的四个部分正是上述“文化作用”的展开:“引领风尚”具体化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教育人民”具体化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服务社会”具体化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推动发展”则具体化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从“文化作用”具体展开的四个部分来看,文化与人民的关系是渗透全局、贯穿始终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决定》的根本着眼点在于人民的精神生活,在于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因此一是强调“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二是强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我们注意到,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把“以人为本”视为实现文化改革发展目标的重要遵循之一。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在文化建设中的坚决贯彻。《决定》在论及“以人为本”这一重要遵循时申说了两层含义:一层是“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另一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可以说,前一层含义的内核是“依靠人民”,后一层含义的内核是“教育人民”。
“依靠人民”和“教育人民”,是我们文化建设对坚持“以人为本”核心立场的全面理解。依靠人民,首先是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其次,是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第三,是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一方面也要通过创新商业模式以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事实上,“依靠人民”是我们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作用的前提;而在文化作用的发挥中,“教育人民”又成为主导的、关键的取向。比如我们的“引领时尚”,就包括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比如我们的“服务社会”,就包括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比如我们的“推动发展”,就不能不包括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就“教育人民”这一作用的发挥来说,十八大《报告》既提到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也提到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还提到了“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总而言之,发挥文化“教育人民”的作用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文化建设要发挥“教育人民”的作用,就要深度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我们当下正经历的社会现代化过程,作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呈现为社会的世俗化过程。这个过程对“经典文化”或“神圣精神”的消解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这个现象底层涌动的,是人们行为动机的物质化和终极价值的虚幻化。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十八大《报告》,为什么都特别申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的文化建设要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是文化建设“教育人民”的应有之义。
文化建设“教育人民”作用的发挥,当务之急是人民精神家园的构建。构建精神家园,既要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积极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如《决定》所说:“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我们当然注意到,在出现消解“经典文化”或“神圣精神”现象的社会转型期,的确存在着精神生活无所皈依、无所适从、无所“畏惧”者,他们把“神马都是浮云”视为精神漂泊的指南,把“元芳,你怎么看”视为精神漂泊的求解,把“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视为精神漂泊的自嘲……无疑,构建精神家园就要结束精神的漂泊,就要通过梳理精神的取向、宽松精神的生态去凝聚精神的内核。
作为凝聚精神的内核,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包括12个概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如人们所理解的,三个“倡导”分别是在国家大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三个层面上来提出的,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民族精神传统的时代化、精神家园构建的大众化。文化建设发挥“教育人民”的作用,是一个时代的课题也是一个时代的使命;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适应时代要求、引领时代进步的精神家园构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民族众多、人口众多的最大发展中国家,需要这个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多元价值共存、精神需求千姿百态的广阔社会,需要这个核心价值观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相对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更需要这个核心价值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有归宿感和自豪感,有向心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