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2日 星期五

    “以文字的名义站立在纸上”

    ——各界人士送别诗人雷抒雁

    《 光明日报 》( 2013年02月22日   04 版)

        “曾佩三尺剑,手秉一支笔,为社稷且歌且呼;今驾九霄云,魂扶万里风,令文坛亦仰亦叹。”字字句句,传递着中国诗歌学会同仁内心的伤痛。

        “大雁去矣声犹在,小草萎兮春又生。”寥寥数语,表达着鲁迅文学院师生对老领导远逝的悲楚。

        今天上午,诗人雷抒雁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两幅挽联悬挂在显著的位置,提醒人们,一位诗人已经与世长辞,但他的诗歌、他的诗歌精神还在。

        85岁的诗人李瑛来了,左手紧紧握住右手腕,克服颤抖,在留言薄上庄严地写下自己的名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年男子,一边举着“小草在歌唱,小草永远在歌唱,人民诗人雷抒雁,一路走好”的手书纸板,一边高声朗诵着《小草在歌唱》,悲痛难抑,几近哽咽;小朋友在大人的引领下,手捧百合花,默默地随着队伍,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顶着寒风,不顾路途,将近两千人相聚在一起,向这位诗坛巨子挥别。

        1995年至2004年,雷抒雁担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今天,不少学生从外地赶来,送恩师最后一程。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成曾樾说:“他是个好人,为人坦荡,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更重要的是,他当时在管理上下了大力气,但并没有耽误创作,不断有新作问世。他善于进行时间管理,很勤奋,时刻在积累素材,对文学有着与生俱来的责任心。”

        《文艺报》原总编辑范咏戈曾经与雷抒雁两度共事。“为诗而生,与诗同辉”,是他对这位老友的总体评价。在他看来,雷抒雁浑身散发着诗人的气质,对周遭保持着极度的敏感,总是能用自己个性化的表达,唤醒日常生活的诗意,同时又对诗歌创作精益求精,容不得假诗、伪诗,用挑剔的眼光看待每一行诗句。

        新疆、河北石家庄、广东珠海、河南郑州……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刘庆邦一一列举他和雷抒雁共同走过的地方,“跟他交往没有障碍,不用设防。他的诗歌写得很有激情,而他的散文也有独特的魅力,充满了民俗之美和农耕文明的风情之美,读来很有味道,让我深有同感。他走了,但他的文字永留人间。”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用“幽默、机智、风趣、活泼”等词汇描述这位陕西乡党。他说,雷抒雁是一个率性的人,善于言辞,往往是聚会中的主角,在生活中也是一个诗人,把自己活成了一首诗。

        在告别厅门外,有两台电视循环播放着瞿玄和朗诵《小草在歌唱》的情景。这位朗诵艺术家也亲临现场,深深地鞠躬。他说,雷抒雁的诗歌作品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饱满的激情,喊出了人民的心声,直抵老百姓的心里。诗歌永远是号角,时代呼唤更多像雷抒雁这样的诗人涌现。

        “今天/我们送一位诗人/去天堂写诗/那里有/李白、杜甫和苏轼……”一首小诗,别在花圈上,寄托着哀思。

        文学评论家、《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说:“他是一个有根脉的诗人,他的诗歌里有着浓烈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与直白、空洞无关。他是当代的杰出诗人,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者。”

        雷抒雁曾经这样表达他的诗歌观:“诗人必须以文字的名义站立在纸上……当诗不再将生活的尊严、庄重揭示出来的时候,它就立不住了。一个人无论贫困还是富有,是达还是不达,当他为诗的时候,他就必须对人生思考,而不是把诗变成下酒菜。我们在写诗的过程中,是我们不断和自己的狭隘做斗争的过程。”如今,他已安息,属于他的这场“斗争”已经停歇,留待后人拾起接力棒,以笔为旗,奋发,前行。

        (本报北京2月21日电  本报记者 王国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