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1日 星期四

    解疑释惑

    公车能否挂“公牌”?

    《 光明日报 》( 2013年02月21日   02 版)

        公众能轻易辨认出白牌车、O牌车等一目了然的公车,但很难辨认那些标识不明显的公车,缺乏有效监督已经成为滋生“公车私用”的最大“毒瘤”——

     

        今年春节长假期间,“公车私用”问题持续发酵。一位北京小学生提出给公车上红牌便于接受监督的建议,在微博上被人们一次一次地推介和转发。

     

        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加强公车管理,但“公车私用”却难刹车,由此带来的浪费腐败更是触目惊心。记者采访发现,缺乏有效的监督办法,是造成当前“公车私用”泛滥的重要原因。

     

        公车私用

     

        被发现的只是少数

     

        大年初一,一条关于公车改革的微博在网上被疯狂转发。云南红河州州委宣传部微博公布了部长伍皓的公车牌号,“敬请全州广大干部群众和全国网友监督。”两天后,广州市南沙区城关分局四名执法人员驾驶公车,在非执勤时间到市远郊一家农庄用餐,被网民拍下上传后引发热议。目前,当事人已被停职检查。

     

        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公众监督公车腐败力度越来越大,“街拍公车,曝光腐败”成为一道别样风景。“中国公车私用曝光台”等微博账号,成为公众热门点击对象。

     

        “新媒体环境下,公众监督手段增多,力度加大。”长期关注“公车改革”的湖北省政协常委、湖北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一些政府官员私下透露,他们也绷紧了公车使用这根弦,生怕被曝光。

     

        然而,从近期曝光的多起“公车私用”事件来看,“车轮上的腐败”仍在蔓延。春节期间,记者在一些地方的餐饮场所和景区门口,仍能看到标识明显的公车。

     

        叶青告诉记者,与这些明目张胆的行为相比,一些隐蔽的“公车私用”问题更严重。一般来说,公众能轻易辨认出白牌车、O牌车等一目了然的公车,但对于那些标识不明显的公车,则很难辨认。所以依靠公众“街拍曝光”的监督办法,被曝光的公车只是少数。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厅级干部告诉记者,“公车私用”泛滥背后有数量不断攀升的公车在支撑,10年前他们单位只有五六辆车,现在已经翻了好几倍,还在变着法儿买新车。

     

        监督失效

     

        群众无从监督是根源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公车私用”治理力度,各地也在探索监督办法。2009年杭州市规定市局(副厅)级以下取消专车,实行货币补贴。2010年广州市启动试点,引入GPS实时全程监控公车使用情况。

     

        然而从各地试行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GPS等高科技并没有管住“公车私用”老问题,一些公职人员照样无视政府的相关禁令,造成监督屡屡失效。

     

        “公车标识不明显,私用现象群众就无从监督。而缺乏公众参与,公车监督办法必然‘先天不足’。”吉林大学教授邴正说。他介绍,现在对公车的监督,大都是政府内部监督,而让坐公车的既得利益者去监督治理公车,只会使约束机制徒有其名。

     

        梳理近期“公车私用”事件不难发现,就是外部特征明显的公车容易被曝光,比如喷涂了字样的军车、警车、执法车等,但数量更为庞大的公车由于外部标识不明显,难以被公众识别。

     

        记者了解到,为了躲避外部监督,一些地方政府的应对办法可谓“五花八门”。最普遍的是“障眼法”,一辆公车配备多套车牌,参加公务活动用“领导牌照”,私用时改挂普通车牌。这样一来,群众监督就变得更加无力。

     

        邴正认为,缺乏有效监督已经成为滋生“公车私用”的最大“毒瘤”。群众自发监督的范围和办法有限,再加上“公车私用”违规现象的惩处力度小,最后导致“公车私用”现象愈演愈烈。

     

        公车整治

     

        监管改革须并进

     

        前不久,北京市海淀区二里沟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栾松巍建议,让公车挂红色牌照,以便于统一管理和群众监督,遏制“公车私用”现象。

     

        这一建议得到许多人包括一些专家的认可。采访中很多人表示,建议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既能提高公车使用透明度,也便于群众监督。在当前监督手段屡屡失效的情况下,小学生的这个建议,能不能成为国家政策?

     

        一些专家认为,治理愈演愈烈的车轮腐败,必须依靠“监管+改革”双管齐下,不仅要内部监督,还要引入外部监督、舆论监督、公众监督和网络监督等,同时必须将公车配备使用情况纳入政务公开。

     

        “当前,要以公众监督为突破口,还要配套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只有将公车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公车私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柏乃说。

     

        今年1月9日,广州市萝岗工商分局工作人员违规使用公车,被市民发现举报后,该部门除了通报批评,仅让当事人补交了119元使用费。监督“公车私用”7年多的广州市民区少坤说,这些年监督举报“公车私用”,得到的答复基本是通告批评、停职检查,或让当事人补交使用费。他建议,加大“公车私用”问责力度已经迫在眉睫。

     

        叶青表示,除了提高监督和惩处力度外,也要最大限度减少公车保有量。在韩国首尔、中国香港等地,由于公车数量少,基本不存在监督难的问题,因为一开出门所有人都知道公车出行,自然不敢私用滥用。

     

        (据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 记者陆文军、宗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