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寒风掠过,台下群众把大衣裹了裹。这时,着短裤短袖的一帮男人出现在舞台上,立刻引起了台下上万名观众的加油呐喊声。“我们的‘汉子’登场了”,村民这一叫,游客很是不解。
“汉子、嫂子、孩子,叫‘翔安三子’,是我们新圩镇的3张名片。”镇文化站站长蔡再兴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向外人解说:“其实是3支农民表演团队——汉子拍胸舞、嫂子合唱团、孩子竖笛演奏队,名字正好组成一个家庭。”
下田种菜汉子会跳舞
奏拍掌、胸、腋窝和大腿,模仿老鼠出洞、青蛙游泳、公鸡展翅……这个具有闽南特色的舞蹈,在“汉子拍胸舞”队员演绎下,惟妙惟肖。
每次表演,呼喊一声,大伙带上唱片和扩音机,包车前往,不用化妆,表演服装一穿,即使没有音乐,原汁原味的表演也可让人感受到舞蹈的魅力。
年过六旬的团队灵魂人物黄亦国说,现在一年要表演100多场。“一辈子没有出过村子的种菜汉子,现在却能在全国各地登台表演,感觉真好!”63岁的黄扁感慨地说。这些汉子们一有空就到镇里的中心小学授艺,推广普及拍胸舞,黄扁9岁的小孙子也开始跟他练习拍胸舞。
不识乐谱的村姑放歌世界
“获得民谣组银奖,台下掌声雷动,那种感受大家都无法形容。”“80后”黄玉兰至今还清晰记得那一幕。激动的不是她一人,而是整个合唱团。2010年,新圩嫂子合唱团参加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首次登上世界舞台,凭借3首演绎闽南人生活点滴的闽南语原创歌曲,喜获世界合唱比赛民谣组银奖。瑞典指挥家、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组委会艺术总监荣额仁说,这是他第一次在世界级比赛中听到闽南语歌曲,十分惊奇,她们的表演富有特色,又显得轻松自如,非常了不起。
这个国内第一个闽南语原生态乡村女子合唱团诞生于2009年,那时从新圩镇各村挑选出的农村妇女,平均年龄35岁,有种田的、炸油条的,还有从事搓麻绳等活计的手工劳动者,大伙之前大多没有接触过音乐,也基本不识乐谱。
而如今,从镇村民文化服务中心的活动室里飘出的美妙歌声,带给了村民们极大的享受。在“锤炼”中,新圩“嫂子合唱团”队员们也明显感觉到了变化:视野开阔了,交际圈子广了,生活也充实了。陈敏治说:“真的很感谢合唱团这个平台,要不然我可能一辈子就只是炸油条了。现在村子里打麻将赌博少了,欢声笑语多了。”
山里娃娃走出去摘金夺银
从教室里飘出欢快的竖笛声,飘向了田间地头,在群山环绕的村子里荡漾着。但是起初,古宅小学开办竖笛乐器班,孩子们初学,吹出的曲子不着调,让很多孩子的家长不理解,不让孩子们学习。
考虑到自身是只有180人的农村小学校,又没有专职音乐老师,古宅小学无奈下选择了一吹就响、一学就会、价格便宜、养护方便的闽南特有的民间乐器——竖笛。学校找来了厦门文化馆的老师“指点”,将取材于农村生活的闽南童谣改编为竖笛的演奏曲目,只为更好地展现孩子们的童真曼妙。
一年后,首次登台亮相厦门市首届农民艺术节系列活动颁奖晚会,孩子们一鸣惊人。凭借《草蜢弄鸡公》,古宅小学竖笛演奏队登上了“魅力校园”第七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暨第十二届校园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从114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文艺汇演金奖。“获奖回村时,村民们在道路两旁放礼花庆祝,欢迎的人群从村口一直排到校门口。”黄建社校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因为古宅小学的出色表现,有了村民口口相传的一段佳话:古宅村人口不多,小学学生才一百多人,但是其民族音乐特色搞得很好,培养了许多特长生。现在有几十名学生会吹竖笛、葫芦丝,表演、演奏闽南童谣,得了许多奖。
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林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