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浪费之风必须狠刹”的批示,引起全社会热烈反响和积极响应。向“舌尖上的浪费”宣战,节约粮食已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显著快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更是实现了连续增产。即使这样,我们仍不能对粮食安全问题放松警惕,必须认识到粮食生产环节之外的损耗给粮食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我国粮食产后环节的损耗不容忽视
粮食产后管理不当造成的浪费,同样会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应当看到,我国在粮食连年增产,供给不断增加的同时,粮食流通、仓储、加工和消费等环节中的损耗和浪费现象也愈来愈严重。
物流、仓储和生活消费中的粮食损耗。我国粮食流通、储运过程中每年因遗撒、霉变、虫鼠害等造成的损失高达250亿公斤。据国家粮食局抽样调查,全国农户储粮损耗率平均为8%,每年损耗粮食约200亿公斤。而发达国家的储粮损耗率仅为3%。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部分地区仍存在食物不充裕导致的营养不良问题,但也存在较普遍的浪费食物的情况。一些调查发现,中国81%的消费者外出就餐有食物剩余现象。不仅餐馆、饭店和学校、机关、企业的食堂普遍存在丢弃剩余食物的现象,家庭丢弃剩余食物的现象也有增无减。按照丢弃的食物占食物总量10%的保守估计,全国每年丢弃的剩余食物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处理丢弃的剩余食物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财力,而且处理过程中释放出的甲烷气体会产生温室效应,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2011年,我国白酒产量(折65度,商品量)为1025.6万吨,已经超过了2020年的目标产量。白酒的过量消费现象也较普遍,如果把其中约占20%的无益于健康的过量饮酒控制住,可以节省约100亿公斤粮食。
加工程度过高造成的粮食损耗。以稻米为例,稻米所含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糖分、矿物质、B族维生素、纤维素等大多集中于糠麸和米的表面部分。稻米加工精度越高,营养损失越大,尤其是维生素B1和维生素E,这两种维生素是人体所必需的。我国制定了糙米、标二米、标一米和精制米的国家标准。标二米既保留了大部分的营养元素,又满足了口感需要,国家把标二米作为市场供应的标准米。标一米的出米率比标二米低3%,精制米的出米率比标二米低15%。1985年以前,稻谷加工以标二米为主,而近些年来,稻米加工精细化倾向愈加严重,2008年,在纳入统计的大米加工量中,标二米仅占5.5%,标一米占61.6%,精制米占30.6%。2011年全国稻谷产量20078万吨,若按加工85%的标二米和15%标一米计算,可产出大米1396.5亿公斤;若按2008年实际的大米产出结构,产出大米1201.5亿公斤,产出量减少195亿公斤。精制米加工不但稻米损耗量大,营养损失大,而且要消耗更多的能源。例如抛光米,一吨要多耗电15度。小麦也是如此,色泽偏暗的面粉,不仅出粉率高,蛋白质和脂类物质高,还富含更多的纤维素和维生素,麦香味纯浓,具有良好的口感。而面粉过白,不仅出粉率下降,而且营养成分减少、筋力减弱。
我国食用油提炼越来越精的现象同样普遍。精炼食用油不仅原料消耗量大,而且也会带来包括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在内的营养成分的流失。食用油要通过精炼去除有害物质,但精炼度过高就会造成营养物质的损失。国外的食用油大多用于做果蔬色拉,需要脱溶、脱胶、脱酸、脱色、脱臭及脱蜡。而我国食用油大多用于烹调,从营养角度来讲,大量使用色拉油属于资源浪费。
加工范围过大造成的粮食损耗。随着口粮问题的全面解决,饲料粮成为粮食生产的目标之一。但是,如果把粮食(主要是玉米)变性为非粮食的范围过大,就必然会产生与民争粮的情况,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目前,玉米深加工的产能稳定在7750万吨左右,对玉米的需求量达到国内产量的47%。为了保证开工率,加工企业提价抢收农民手中的存粮。甚至出现有些拍卖出库的玉米通过饲料企业转手卖给深加工企业的现象。玉米深加工把玉米变性为非粮食的同时还把营养物变性为污染物,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污染又成为环境治理的负担。
玉米深加工企业的扩张,带来国内玉米供需的不平衡。若不予以限制和引导,玉米进口压力加大将间接拉高食用玉米的价格,进而拉动整个食品价格的上涨。如果放任下去,玉米将成为继大豆后又一需要大量进口的农产品,进而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二、要像抓粮食生产那样抓粮食消费管理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在保障和刺激粮食生产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效果显著。2011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424公斤,人均肉类产量59.1公斤,人均水产品产量41.6公斤,分别比世界平均水平(332.7公斤、42.1公斤和22.1公斤)高出27.4%、40.3%和88.5%。除乳制品外,蔬菜、水果的人均产量也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我们在粮食消费管理方面的措施还不够有力,应该像抓粮食生产那样抓粮食消费管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要重视对粮食产后环节的管理。国家要增加对粮食主产区仓储设施的投入,改善仓储设备,推广先进仓储技术。对农户储粮给予技术指导,通过补贴引导农户采用新型粮仓储粮。政府应重视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加快粮食物流散装、散运、散卸和散储技术的普及速度,逐步推广低温储粮、气调储粮等技术。合理布局粮食物流园区,改进粮食流向、流量、流速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失浪费。
要恢复和发扬节约粮食的优良传统。政府部门要坚决杜绝公款大吃大喝等浪费现象,同时,引导全体国民把节约粮食的传统落到每一个学校、机关、企业和家庭。零售商“买一赠一”的营销方式很可能会误导人们过度消费。将“买赠合一”改为“买赠分离”,即让消费者先领赠品,吃完后再领取购买的食品的做法值得借鉴。
强化食品管理,减少粮食损耗。政府要大力宣传普及食品营养知识,使国民懂得感官指标的局限性,特别是要了解大米过精,面粉过白,油色过浅不仅影响国民身体健康,影响国家粮食安全,还增加能耗,增加生产成本,增加污染的道理。用经济手段引导企业适度加工,避免先去除粮食中的营养物,再寻求添加营养替代物的做法。
限制粮食变性,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加工已成为我国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粮食安全,国家已经出台了禁止玉米深加工,防止挤占粮食资源的政策。玉米深加工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政府有责任尽快消除由此造成的对粮食安全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