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坑、施肥……在福建省宁化县淮土乡大王村陈家湖山场上,正在劳作的农民巫智平满头大汗。在他的身后,几个月前刚种下的油茶已经郁郁葱葱。“过去这里是光秃秃的一片,现在政府加大了对水土流失治理的投入,咱老区人民有福了!”撒下一把化肥,巫智平感慨地说。
看似简单的种植,实际上困难重重。这里的岩土成分特殊,学名叫紫色页岩土。巫智平说:“它就是不保水。看似是一块土,实际上手一捏就全部都粉碎了。”
“下雨一刻水冲沙,三天无雨干巴巴。”长期以来,当地老百姓用这么一句民谣来形容这里的土壤。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革命老区宁化县是福建第二大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面积64.6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8.1%。
宁化县水保办主任廖善评告诉记者,为治理水土流失,如今宁化县采取“1+5”的机制,即成立以水保生态建设公司为龙头,采用林场开发、大户承包开发、股份合作开发、集体组织开发、社会参与开发等形式,进行开发治理或生态治理。
选种油茶等经济作物,既恢复了植被,又能创收。淮土乡油茶项目承包人肖子及说,山上如果种其他的植物,成活率非常低。由于紫色土里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元素,适合种植油茶树,而且榨出的茶油色泽浓、香气足,油品特别好。2011年,淮土茶油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有了市场的导向和政策的扶持,当地群众种植油茶的积极性更高了。望着自家郁郁葱葱的油茶林,淮土乡田背村农户巫扬元开心地说:“去年是个丰收年,希望今年更有好收成。”他向记者盘点了去年的收成:10多亩的油茶地产茶油100公斤,加上茶籽饼,他去年挣了1.3万元,比往年多一半。田背村共有山地面积1.5万亩,如今已种植油茶面积7000多亩,平均亩产达40多公斤,去年全村茶油产值达1600多万元。
冬闲时节,不少农民在自家的山头种草挖坑。“这里的油茶林大都采取山边沟+鱼鳞坑的开发模式。层层保护,能够有效解决经济林水土流失问题。”廖善评向记者介绍说:第一层,挖一个半圆形的坑,叫“鱼鳞坑”,坑旁种草,把油茶种坑里;第二层,每隔20至30米修建一条宽1.2米以上的内斜式山边沟,沟内外种上草;第三层,油茶园内配套机耕路、排水沟、蓄水池,道路外侧边坡上种植象草、百喜草或行道树;第四层,使用割草机、推行免耕法技术,利用机械割草覆盖减轻人工除草对表面植被的破坏。四层保护,形成水网、路网、林网防护体系。
为加快水土流失区的连片治理,宁化县还加大林地流转力度,探索并推行“确保基数、增产分成”的利益分配机制,开发主体与各村村委会或农民联营开发,按照双方约定比例分成。这一探索大大推动了土地流转工作,目前,全县已完成土地流转面积6.6万亩,为水土流失连片治理奠定了稳固基础。
廖善评告诉记者,去年宁化共投入1.36亿元,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4.33万亩。“今后,我们将推出多项新措施,将水土流失治理与环境绿化美化、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稳定、长效、生态环保的水土流失治理路子,让山头绿起来,农民富起来。”
(本报福建宁化2月20日电 本报记者 高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