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1日 星期四

    听民声访民情·喜谈变化

    油茶让山头绿起来

    《 光明日报 》( 2013年02月21日   07 版)
    宁化县淮土乡农民正利用冬闲在山头补种油茶。本报通讯员 罗旺水摄

        挖坑、施肥……在福建省宁化县淮土乡大王村陈家湖山场上,正在劳作的农民巫智平满头大汗。在他的身后,几个月前刚种下的油茶已经郁郁葱葱。“过去这里是光秃秃的一片,现在政府加大了对水土流失治理的投入,咱老区人民有福了!”撒下一把化肥,巫智平感慨地说。

        看似简单的种植,实际上困难重重。这里的岩土成分特殊,学名叫紫色页岩土。巫智平说:“它就是不保水。看似是一块土,实际上手一捏就全部都粉碎了。”

        “下雨一刻水冲沙,三天无雨干巴巴。”长期以来,当地老百姓用这么一句民谣来形容这里的土壤。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革命老区宁化县是福建第二大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面积64.6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8.1%。

        宁化县水保办主任廖善评告诉记者,为治理水土流失,如今宁化县采取“1+5”的机制,即成立以水保生态建设公司为龙头,采用林场开发、大户承包开发、股份合作开发、集体组织开发、社会参与开发等形式,进行开发治理或生态治理。

        选种油茶等经济作物,既恢复了植被,又能创收。淮土乡油茶项目承包人肖子及说,山上如果种其他的植物,成活率非常低。由于紫色土里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元素,适合种植油茶树,而且榨出的茶油色泽浓、香气足,油品特别好。2011年,淮土茶油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有了市场的导向和政策的扶持,当地群众种植油茶的积极性更高了。望着自家郁郁葱葱的油茶林,淮土乡田背村农户巫扬元开心地说:“去年是个丰收年,希望今年更有好收成。”他向记者盘点了去年的收成:10多亩的油茶地产茶油100公斤,加上茶籽饼,他去年挣了1.3万元,比往年多一半。田背村共有山地面积1.5万亩,如今已种植油茶面积7000多亩,平均亩产达40多公斤,去年全村茶油产值达1600多万元。

        冬闲时节,不少农民在自家的山头种草挖坑。“这里的油茶林大都采取山边沟+鱼鳞坑的开发模式。层层保护,能够有效解决经济林水土流失问题。”廖善评向记者介绍说:第一层,挖一个半圆形的坑,叫“鱼鳞坑”,坑旁种草,把油茶种坑里;第二层,每隔20至30米修建一条宽1.2米以上的内斜式山边沟,沟内外种上草;第三层,油茶园内配套机耕路、排水沟、蓄水池,道路外侧边坡上种植象草、百喜草或行道树;第四层,使用割草机、推行免耕法技术,利用机械割草覆盖减轻人工除草对表面植被的破坏。四层保护,形成水网、路网、林网防护体系。

        为加快水土流失区的连片治理,宁化县还加大林地流转力度,探索并推行“确保基数、增产分成”的利益分配机制,开发主体与各村村委会或农民联营开发,按照双方约定比例分成。这一探索大大推动了土地流转工作,目前,全县已完成土地流转面积6.6万亩,为水土流失连片治理奠定了稳固基础。

        廖善评告诉记者,去年宁化共投入1.36亿元,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4.33万亩。“今后,我们将推出多项新措施,将水土流失治理与环境绿化美化、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稳定、长效、生态环保的水土流失治理路子,让山头绿起来,农民富起来。”

        (本报福建宁化2月20日电    本报记者 高建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