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0日 星期三

    历史天空下的江淮风情

    作者:安徽大学教授 黄书泉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0日 13版)

        《坝上街》是在丰厚的现实生活基础上,采取艺术虚构与真实还原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在宏阔的历史背景下,用镜头为观众讲述了坝上街人的故事,以及在这些故事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密码和人生真谛。

        作为一部反映改革开放三十年变迁的电视剧,《坝上街》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十分强烈鲜明。电视剧首先真实地再现了三十多年前肥西小井庄农民私分田地,率先在全国农村实行“大包干”的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在特定时代的情境中将故事聚焦坝上街,徐徐拉开了新的历史时期的序幕,从细节入手,捕捉着改革开放三十年不同阶段的各种标志:永久牌自行车、卡式录放机、农贸市场、摆地摊、上夜大、家庭旅馆、奇装异服、人体画册、出国、“三陪”、大拆迁、高速公路……伴随着这些新事物、新名词、新观念进入坝上街,在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迁的历史画卷中,坝上街人的命运与时代共沉浮,一波三折,柳暗花明。

        《坝上街》立足于“讲述老百姓的故事”,故其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始终将镜头聚焦于具有乡风民俗的坝上街,聚焦于平头百姓的日常生活,为观众展开了一幅地域特色鲜明的江淮风情画卷,从而赋予了这部主旋律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古老的青石板街,肩挨肩的木板房,杨柳依依的小河,古色古香的前堂后院,左邻右舍的相互串门,“老窝子”、“三老甩”、“二泥鳅”的绰号,城乡一体的集贸市场……电视剧中这些先后和交替出现的画面、物器、场景、情节,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市井百态,贴近民间现实,贴近百姓日常生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打上了鲜明的江淮地域文化标记,从而使本土观众感到亲切,外地观众感到新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