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0日 星期三

    “一定会有千万个易春英涌现出来!”

    本报报道感动津沽大地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0日 07版)

        2月19日本报头版头条以《“农民有多少渴望,我就有多大价值”》为题,刊发了天津评剧院三团(原蓟县评剧团)艺术家易春英40多年来翻山越岭为农民送戏的感人事迹,在津沽大地引发强烈反响。读者纷纷给记者站打来电话,表达对这位“农民艺术家”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对本报长期重视基层文化建设、关注基层文化工作者给予高度赞扬。

        在易春英的家乡蓟县,当地宣传文化部门当天召开座谈会,组织文化工作者认真学习报道内容,号召文化工作者以易春英为榜样,创作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东杰说:“易春英扎根基层、心系百姓,几十年来坚持每年下乡演出300多场,为群众奉献出一片赤子之心,创作出一批精品剧目,带出了一批艺术新秀,为我们建设‘文化蓟县’起到了表率作用。”

        “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人能够有如此的坚持——对工作的坚持、对责任的坚持、对党性的坚持。”易春英的小老乡李享用90后特有的激情表达了自己的钦佩之情,“一个普通人居然能产生如此巨大的社会能量,真不简单!易老师,我爱您!”

        在文中提到的黄乜子村位于蓟县北部深山区,评剧团曾多次到该村为群众唱戏。这个村子人不多,可基本上个个都是易春英的戏迷。该村年过七旬的刘大爷说:“咱们评剧团可真是老百姓的‘庄户剧团’!每次来唱戏都要走十几里山路,把戏唱到了家门口,大伙都爱听爱看。”回想起往日里听戏的情景,刘大爷有些激动:“每次看这闺女大包小包地往俺这里赶,就为了给俺们这里十几个戏迷过个瘾,怪心疼的!”看到记者带来的报道,刘大爷才知道易春英的病情,把刘大爷急得连声催问:“咋样了?这都是为了俺们才得的病。不行,俺要带乡亲们看看易团长去!”

        报道让天津评剧院三团的演职员格外兴奋。现任团长王秋明与易春英已合作20余年,他说:“这篇文章写得很实在,易大姐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痴心于评剧艺术,对每个剧目、每段唱腔,以及舞台上的一招一式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退下来后仍然刻苦学习,坚持下乡演出,就是为了不断提高演艺水平,更好地为群众服务!”王薇是易春英手把手带出来的学生,她说,易老师在平时生活中像一位慈母,无微不至地照顾演员们的生活,但在艺术上对学生非常严格,一点都不含糊!“跟着易老师,我们最先学到的就是‘学艺先学做人’的道理。作为基层文艺工作者,虽然我们现在的收入微薄,但是我们的人生价值却是无可估量的!”现在,易春英的这些学生都成了剧团的台柱子,每年下基层演出都在300场以上。

        “天津把服务百姓、满足群众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建立了资助机制、奖励机制等扶持基层文化建设的制度,有力推动了群众文化的繁荣活跃。”天津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杨君毅介绍说,天津近年来文化发展十分迅速,其中基层文化工作者默默无闻的贡献功不可没。“在天津,活跃着一大批像易春英一样热爱文化事业,常年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大军,他们用双脚走遍了津沽每一寸土地,用双手为广大群众奉上了精美的文化食粮……”杨君毅表示,光明日报在重要版面对基层文化工作者进行报道,体现了中央党报对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视,是对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和鞭策。“在全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一定会有千万个易春英涌现出来!”

        (本报记者 陈建强 光明网记者 朱 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