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18日 星期一

    王福生的“幸福观”

    黄显斌 洪建国 《 光明日报 》( 2013年02月18日   11 版)

        “只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医患矛盾就会少很多”,这是解放军302医院肝病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全军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王福生多年的行医心得。来自各地的患者提到这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都说他“虽是大专家,却没有一点架子”,“真是人民的好医生”。

        一个有趣的现象

        2010年,王福生所在科室来了一个肝硬化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这位年近半百的男性患者在外地求医多次,对医生的每项处理都刨根问底。于是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边是病人上网查完资料后对医生不断质疑,一边是王福生为病人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像教学生一样对病人细心解释治疗原理。这位病人接受治疗4次,效果特别好,由原来的肝硬化、消化道大出血,达到完全康复,和正常人一样上班,像换了一个人。后来他特地为王福生送来锦旗。

        理解患者的感受

        很多乙肝患者在工作、生活中备受歧视。“我非常理解他们的感受”,王福生说:“特别想找到一种方法,帮他们摘掉被歧视的帽子。”

        王福生一直把慢性乙肝临床诊治面临的难点作为科研攻关的重点。2000年,长期关注国外前沿动态的他,提出免疫细胞治疗慢性肝炎的想法。为此,王福生有空就泡在实验室,带领课题组成员刻苦攻关。如今,王福生及其团队已在国际上率先完成细胞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试验。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世纪90年代,王福生开始搜集乙肝患者治疗的资料及对病人随访。那时候没有电子病历,就靠手写、靠复印,还要整理、归类、分析,工作量十分繁杂。王福生坚持了十几年,换来4000多例乙肝患者样本。在此基础上,王福生完成“人体免疫应答影响乙型肝炎临床转归及抗病毒疗效”研究成果。

        王福生说:“一名科技工作者最大的幸福,在于研究成果产生效益,让患者开心地工作和生活。”

        “病毒窝子”显身手

        王福生获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学位后,到人称“病毒窝子”的解放军第302医院,与传染病菌和病毒打交道。

        当时,科研经费捉襟见肘,仪器设备陈旧落后。王福生不等不靠,通过科企联姻,获得风险投资500万元。2001年前后,由王福生牵头成功申报全军传染病研究所重中之重、全军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防治重点实验室,极大地提升了研究所的学科品牌和影响力。2007年,王福生被任命为全军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在他不懈努力下,研究所(室)同时承担国家重大专项、“97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课题、军队和北京市重点课题等数十项,其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赢得国内外广泛认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