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17日 星期日

    新春走基层·听民声访民情

    枣庄:过年劲吹新风尚

    《 光明日报 》( 2013年02月17日   03 版)
    2月15日,一名小学生在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一家书店内看书。

    张强摄/光明图片

        蛇年春节,记者行走山东省枣庄市发现不少新的过年风尚。

     

        节俭成习惯

     

        这个春节,峄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康亮在“忙年”的同时多了个新任务:督查国家和省市区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指示精神和工作部署的宣传引导。春节假期前,峄城区开展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和实行工作日中午禁酒督查”活动,从区纪委、区委办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明察暗访等五个小组,全面进行实地检查,对违反勤俭节约规定的给予相应处理。康亮是社情督查组的组长,他带领峄城通讯社、广播影视台、文广新局等单位的相关人员营造“勤俭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康亮说:“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刻领会了中央和省市区治理奢靡之风的坚定决心,在全社会树立了文明节俭的消费理念和习惯。”

     

        记者采访发现,当地百姓已把过节俭年当成一种习惯。记者在榴园镇褚庄村的潘文利家看到,今年他家大盆大盆的鱼没有了、大块大块的肉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菜的品种,且只买了必需的。潘文利说:“现在物产丰富,流通也便利,没有必要大肆购买,随吃随买,节俭又新鲜。”

     

        热过文化年

     

        富裕起来的峄城农民自发组织起民俗表演队将文化送遍城乡,他们带来了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独杆轿、扭秧歌、跑毛驴、吹唢呐等民俗项目。当表演队伍中闪现出写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字样的两面旗牌时,立即引来掌声如潮。那是峄城的“看家戏”独杆轿的表演,现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峄城人民为歌颂清朝峄县清官张玉树而创作的。此后,峄城便形成了“官民同乐”团体大拜年的节日风俗。

     

        连日来,峄城区一大批爱好文艺的农民大秀绝活,为乡间增添了无限文化元素。底阁镇举办了农民文化艺术节,各项展示、演出全部由农民自己组织参加;阴平镇举办了文化艺术联谊会,编排了柳琴戏巡回演出;榴园镇举办了庄户剧团演出、篮球、乒乓球、拔河比赛;坛山举办了送春联年画下乡活动;吴林举办了庄户剧团演出;古邵举办了企业文化联谊迎新春茶话会、文艺晚会。峄城区文广新局局长梁福锦说:“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培育了艺术农民,艺术农民的加入对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促进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真正使农民享受到了高品质的文化生活。”

     

        农民“充电”忙

     

        大年初一,刚吃完饺子,古邵镇坊上村的石磊就带着孩子钻进了村里的农家书屋,一来让孩子看看课外书,二来抓紧学点小麦春管技术。他说:“今年立春早,墒情也好,一过年就得忙活了,趁年根从书上扒拉点新技术,让小麦有个好收成。”

     

        春节期间,农家书屋成了农民过年的好去处。据了解,峄城区投资50余万元,建设农家书屋270余处,总藏书量达40余万册,提前5年实现了全区农家书屋的无缝覆盖。该区还通过开展书画展览、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征文等活动,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舞台,成为促进广大农民学习知识、提高素质的文化平台。峄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闫羲和说:“农家书屋项目的实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言行举止、生活品位,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的知识源泉、文化粮仓和精神家园。”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张大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