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16日 星期六

    大别山“过年”的情趣

    《 光明日报 》( 2013年02月16日   02 版)

        农历腊月二十八,记者迎着雪花,驱车来到大别山下的麻城市白石山村,与家乡的亲人一起过年。

        在大别山,为了吃上年饭,不论平时身在何处、身居何职,都要赶回家过年。“年”和“家”一样是续添力量和重振精神的无可替代的源泉。过年,一家人其乐融融,温暖如春。有爹娘的护犊之言,尽显舐犊之情;有子女的衷心问候,尽显孝敬之心。一年一回、一年一会,中华传统得以数千年延续。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这是大别山人过年的谚语。

        在大别山,过年又叫吃年饭,也叫吃团圆饭。大年三十,早上吃年饭晚上吃“团圆饭”。年饭在天亮之前进行,越早越兴旺。为了准备年饭,大人们往往是觉都睡不好。年饭自然丰盛,而且还有大量的贮备可以随时补充享用,家人面前可以无拘无束,大块吃肉。至今还有山村用最原始的吊锅煮着吃年饭,很远就能闻到“年味儿”。

        吃年饭也有讲究。饭前,首先要放长挂鞭炮,开饭前要祭祖。将年饭里最好的食物盛上至少三样,还有三碗饭,碗上放上筷子(所以在大别山里做客时注意不要将筷子横搁在碗上)、三盅酒,再点燃两支蜡烛、三炷香,并且要叩头作揖。年饭上一定要有全鱼,寓意“年年有余,有头有尾”。常常在中午就要贴好春联,挂红灯笼。除夕夜,烧着柴火,火越大越红火,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烤着火开始盘算这一年来家里的收成,有点像一个单位的“总结会”,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

        在大别山,过年是从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至少有三样东西要做好:第一是小年前要磨好豆腐,一家至少要做两个,有的还加工成炸豆腐和丸子;第二是把糯米蒸好打糍粑;第三是要打鱼做肉糕、鱼丸子。

        今年大别山老区别具一格的“年味儿”,显得独有一番风味。

        曾几何时,被冠以“贫穷”头衔的大别山老区如今不再显得“落后”了。这里的村民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远及五洲四海。

        如今的“年饭”在大别山老区却悄然转变,大鱼大肉再也不受乡亲欢迎。“生活条件好了,不缺吃不缺喝,反而吃得清淡些了。”家庭主妇余嫂告诉记者,“现在与过去不同了,家里有在外打工的还从城里带回了保鲜菜和海鲜呢!”

        记者在夏微家年饭的“菜单”上看到:炒青豆、家常豆腐、蒸芹菜叶……都是清一色的“素菜”,唯一例外的是给老人们炖的肉汤鸡汤。“时代不同了,现代人讲究生活品质。过年,大家最期待的是看春晚。”穿着时髦的靓女一边玩着平板电脑上网一边搭话道。

        在大别山,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也是小孩最高兴的一天,穿新衣拜年不仅有红包还有好吃的糖果。每家每户都会有人外出拜年,每家都有人在家等候来拜年的。上门第一句话,给您拜年啦!祝福吉祥!这一天拜年的主要是左邻右舍和乡里乡亲。外出打工者也是在这一天相互走动交流各自情况。

        走在大别山的乡村街道上,随处可见穿着时尚的少男少女。同样无论是在衣食住行方面,还是民情风俗方面,大别山过年给人最大的感觉是年味儿浓。除此之外,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相处比较和睦,没有过多的利益纠葛和斤斤计较,老人和孩子们的笑声都很爽朗,生活态度很积极,让人觉得平静而又充实。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大别山面貌正在发生着喜人的变化。

        大别山,记者的家乡,在这里过年返璞归真。

        (本报湖北麻城2月15日电    本报记者 夏 静)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