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交流会浙江现场会日前召开,来自浙江省内七所高职院校的负责人介绍其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记者看到,近年来七所院校围绕“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三个问题作了大量探索与实践。
一问:谁来教?
多一些师傅 少一些老师
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有这样一批学生:他们就业率、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获取率、专业对口率三项飘红,均为100%;近年来在全国各类技能竞赛中均有斩获,且都实力不凡;毕业起薪较一般学生高出几倍之多……
为何这批学生能够如此“惹眼”?原因是他们另有“高师”——来自企业一线的首席工人和技术能手。
“学校自2007年实行‘首席工人、技术能手带徒工程’以来,受到了全校学生的热烈欢迎,没想到这些学生经过师傅培养后,差别这么大。”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张启富说。
记者了解到,学校通过与社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招聘企业一线有项目的首席工人和技术能手担任“特聘教授”,要求其为所带学生因人而异地制定培养方案,并且在一年内必须要有两个月以上带领学生直接下企业做项目。张启富形象地把这样的一种模式叫做“总部+基地”。
有专家认为,高职教育少一些说教、照本宣科的老师,多一些既有深厚教学积淀又有丰富企业工作经历的师傅。
二问:教什么?
多一些实践 少一些理论
杭州市滨江区星光大卖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郭星明正在向身边的学生们介绍“管理明星”的软件。
郭星明有自己的一家公司,平时经常将公司的案例拿到课堂上让学生“练手”。这天,为讲解软件是如何运行的,郭星明直接带学生到大卖场,现场了解软件的实际应用。
像这样上课的老师,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里,绝不止郭星明一人。自2007年学院实施“惠及全员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以来,能力本位改革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告别了传统教学模式。
采访中,专家呼吁教材内容既要注意以全国或本地区近期使用的成熟技术为中心,又要注意淘汰陈旧的技术内容,将新兴的高新技术、重复技术等引进新教材。
三问:怎么教?
多一些工场 少一些教室
七年前,在一片质疑与争议声中,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试水“创新创业教育”,启动并建设了“全真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园,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尝试这样的方法和模式,堪称敢于吃第一只螃蟹。
过去五年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破冰之旅”走得如何?
负责该校创意创业教育的副院长金立其欣喜地告诉记者:“到去年为止,共计13期363个学生创业团队在创业园成功孵化,4000余人直接参加创业实践,累计实现利润600余万元。如今,创业园这个‘全真环境’更加完善了。”
智胜英语培训工作室是商职创业园众多创业团队中的一支,2012届毕业生马丽向记者坦言:“在校期间我就入驻了创业园,一开始特别胆小害羞、不善言辞,可在这样的环境下,你不得不去突破,你看我现在能说会道多了吧。”
马丽递给记者她的名片,上面赫然写着“总经理”的职位,她说:“现在工作室带着二十几位在校生,效益也不错,每学期可以创收十多万元的营业额。”
“的确,学校每年有数百名毕业生加入到浙商创业新军的队伍中,还带动了更多毕业生优质就业。”金立其说,“其实我们的做法很简单,多一些提供学生创新创业的工场,少一些教授纯理论的教室。”
记者看到,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临街商铺早已被悉数收回,免费提供给学生创业,从工商注册到税务登记,要求学生亲力亲为,服务与指导全贯穿,及时解决学生创业实践中的种种困难。
无独有偶,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记者看到校园内外厂房、园区林立,这里集聚着各种产业。学院党委书记何向荣介绍说,在这里,学生的课堂与其说是教室,倒不如说是名副其实的工厂、商店、公司和市场。
把传统的文化课教室变成“工学一体化”的特殊课堂,也成了当前众多职业院校的普遍做法,甚至很多都建设成为了“创业园”。
然而,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协作会常务副会长贾新民评价说:“目前很多创业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参与创业的学生并不多,创业园要发展必须经过由点到面、由少数到多数、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升级,这样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本报通讯员 朱海洋 本报记者 潘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