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09日 星期六

    我 思

    永生难忘的科研经历

    《 光明日报 》( 2013年02月09日   03 版)

        我1981年中专毕业到浙江武义机引犁耙厂工作,在武义宣平这个相对偏远的山区小镇二十几年没挪过窝,平生最大的兴趣就是机械的创造发明,并因此拥有相对丰厚的创业成果。然而,与科技部一次不同寻常的交往,却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

        2007年3月,友人向科技部高新司冯记春司长介绍了我的成果,冯司长听后很感兴趣,马上要我去京向他汇报。起先我没很在意,以为这是冯司长一时兴起。不想,冯司长十分认真。在他的再三催促之下,8月7日我赶到北京。次日早上,冯司长与戴国强副司长一起约见了我,并用整整45分钟时间,详细了解了我的科研进展情况和后期计划。因为那时我已有液体静压导轨制造技术和一种随动磨削原理性样机,于是,他们马上确定组建专家组到浙江松阳进行现场考察。

        9月中旬,科技部高新司自动化处处长蔡文沁告诉我,专家组马上要赴松阳。两天后,蔡文沁处长带领盛伯浩(北京机床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中国微米加工的倡导者)、王田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教授)、杨华勇(长江学者、浙江大学教授)、陈耀昌(北京第二机床厂总工程师、磨削机床专家)等,到达松阳现场,详细考察了液体静压导轨实物、相关技术资料和检测报告,并询问了相关问题。

        2007年中秋节上午,我再次应约到科技部,将专利资料交蔡文沁处长。蔡文沁告诉我,司里有意向给我下达一个“863”计划项目,研究内容自定,但由于“863”项目管理规定,组长必须要有博士学历或教授职称,因此要求我找一个大学教授担任项目组组长。下午,冯司长到我入住的宾馆看望我,问我准备做什么项目,我说,既然第一次见面时提到随动磨最难就做随动磨,并主动提出按世界先进水平对结果进行考核。冯司长当即表示,既然你能勇挑重担为国分忧,那我们就争取以特批的方式让你自任组长。

        同年春节前,通过蔡文沁处长联系,我到安徽奇瑞公司和常州戚墅堰机车厂了解随动磨床的情况。在了解的过程中,德国勇克机床的先进性和复杂程度,让我十分震撼。戚墅堰接待工程师与我谈到的“在与国外公司谈判过程中完全没有国格”,又让我十分沉重。

        在戚墅堰考察时,冯司长刚好在苏州。他当即召集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局负责人,要求他们给我以支持。

        考察后,我一直在想随动磨磨床的具体实施方案,但总觉得自身的基础太差、与国外的差距太大,担心做不出完整的随动磨削机床,决定放弃项目。于是给冯司长去电表示,“863”项目这么难,还要特批,要么就算了。冯司长说,我现在正在火葬场处理父亲后事,过两天上班就马上催办此事。冯司长这种责任心,让我感到已无退路,并有拼死完成项目的坚定想法。

        2008年5月,我到北京进行项目答辩。之前,去冯司长办公室与他见面时,冯司长对我说,希望你认真工作,踏踏实实作出随动磨床,填补我国高端机床的空白。你的项目研究不仅要与国内同行比拼,而且要与国际最先进机床进行面对面叫板,争取打一个平型关大捷,以振奋人心。并解释,在向国内已经下发项目的情况下,再重复下发项目,从立项方式上是从“相马”到“赛马”转变。之所以给我特批组长,就是根据胡锦涛总书记说的,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大胆地使用人才,我相信你一定能把这个事情做好。随后,我就卖了正在经营的两个工厂,组织人员,筹集资金,全身心投入到项目的研发之中。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潘旭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