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06日 星期三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有所作为

    ——不能放任“国际班”“去中国化”②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06日 06版)

        除了缺失的国民教育,“国际班”还存在其他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位高中教师告诉记者,很多“国际班”以申请国外大学为主导方向,与升学密切相关的科目,教师和学生投入较多,其他科目则不开设或压缩时间,损害了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催生了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

        这一点在记者查阅的部分高中国际班的课表上得到了印证:高一,本土课程多于国际课程,约按3∶2设置;到高二时,本土课程的学时则大幅减少,国际课程的学时则相应增加,约按2∶3设置。部分高中国际班的负责人表示,在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根本不可能开齐开足本土课程,哪怕坚持开设本土课程,重视的程度也大不一样。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呼吁,“国际班”应该尽快回归“学习”的本位,切不可本末倒置,“利”字当头,只想着分成,收场租费,沦为教育中介的“广告牌”。“引进课程的初衷是为了借鉴、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推进课程改革,培养教师队伍,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兼顾学生和家长多元化的需求。”他举例说,比如商科,在国外基础教育中很普遍,我们则是空白;比如戏剧课,国外已经有一套成熟的教学体系,我们还没有涉及;比如物理,我们的课程和国际文凭组织的IB课程,相同的内容只有30%……

        民盟上海市委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朱怡华认为,规范国际课程刻不容缓,必须明确基础教育引进国际课程的主流价值,即引进、学习、借鉴、合作开发国际课程,目标是改革、提升、丰富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资源,而不是为了给境外教育机构提供生源。

        她建议,尽快出台必要的课程引进管理规范,整顿当前的国际课程引进项目,有效遏制在“国际化”招牌下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国际课程引进乱象。

        记者了解到,上海已经将规范国际课程提上了日程,今年3月即将出台相应的管理试点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将明确继续选择优质国际课程进行试点,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本土课程则必须保留,让学生们在知识结构上做到完整。

        倪闽景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上海将在部分区县的普通高中试点国际课程,以引进IB课程为主,鼓励学校将AP课程作为拓展课程。在部分有条件的民办高中小范围试点开设中外融合课程。同时支持普通高中吸收世界先进的课程理念、教学方法、教材设计和评估体系,鼓励开发中外融合的校本课程,并为高中教育的多元化选择和海归人士子女就读创造条件。“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够形成一套我们自己的国际课程体系,进而实现全球认同和课程输出,这也是国家和城市软实力的一种体现。”(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