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05日 星期二

    世事评说

    未来之惑

    《 光明日报 》( 2013年02月05日   07 版)

        我们对人类未来生活的畅想通常与科技进步紧密相联。开发火星、定居月球、建立太空旅馆——如今已经很少有人会怀疑,这类“诱人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实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更多的科学家和普通人都愿意相信,在今后50年内,大脑移植、记忆下载、机器造梦、人机交互之类的科技成果必将使人类生活发生重大改变。

        科学家们告诉我们,当电子芯片与人体完美融合的瞬间,人脑与电脑就有机会联手把人类推入一种“永生状态”:遭遇车祸后肢体的残破则完全可以仰仗生物技术进行修补或更换;运转失灵的内脏随时可以移植;时尚好玩的知识技能可以随时增添;精神病人可以擦除记忆,莘莘学子可以植入记忆芯片;个人计算机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人造手臂则能够保持与“原装手臂”完全相同的灵巧状态。

        有谁不渴望如此神奇美妙的日子?汽车可以飞翔,道路可以自我修复,食谱可以按个人基因定制,所有的体力活都由机器人来干。科学家们说,科技的核心是“创新”,而科学创新的实质是把人类引入一个“人工制造的世外桃源”。

        然而,在由科技打造的世外桃源里生活,人类是否会感到要比“自然状态下的日子”更加幸福美满?这或许是一个永远可以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永远会让我们人类体验到选择之难。举例来说,假如了不起的基因技术已经可以预测到一个人的生命期限,那么,这样毫无感情的科学预测对这位情感丰富的老兄来说到底是好还是坏?假如30年后的某位男子能够通过“人机交互技术”在自己设立的虚拟环境中与自己制造的心仪女子卿卿我我,那他是否还会愿意与现实世界里的女人谈情说爱?

        人们通常都喜欢生活中充满“快捷方便”,希望一切事情都由“像人类一样能干的机器人”来干。然而,当生活全部电子化之后,当机器成了我们的头脑和肢体之时,我们将如何面对我们自己,将用何种词汇来界定“人类”这一概念?当科技统领一切、替代一切之时,机器人及其智能芯片就要成为主人,就必然越过其作为“工具”的身份界线。电子芯片被植入我们的身体,成为我们大脑的一部分,人和计算机的界线随之模糊起来。芯片变成了我们,我们变成了芯片。于是便会有一个相当严酷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机器是人的一部分,抑或人是机器的一部分?当人类找不到这类答案时,计算机肯定早已超越了人类,人类文明的阶梯必定会延伸到“非人类时代”。

        不错,科技可以改变生活,但是,我们有时的确需要思考,被科技改变的生活是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状态?当纳米机器人进入病人体内清除病灶时,它肯定十分可爱,但当它可以控制我们的思维、左右我们的意识时,其面目必定令人生厌。家里有一位“机器人仆人”为我们端茶倒水、洗衣做饭固然是好事,但这仆人毕竟是机器,没有“人味”,缺少情感。而当我们习惯了与它共度时光、依从于它的“合理安排”时,我们自己与它在本质上的距离又有多远?倘若智能机器人有朝一日“进化”到有能力与人类分享喜怒哀乐的水平,那将是人类的幸运还是悲哀?

        科学家们说,在目前条件下,研制一种能够投入市场、经济便捷的“能飞的汽车”仍面临着许多技术挑战。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真的需要这样干?我们乐于享受任何一种科技成果,而且绝不会相信“科学终结”之类的胡言,但是,我们却不能不清醒地意识到,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计算机的一部分吗?难道“快捷方便”真的可以搭建我们的欢乐窝和幸福感?人类从20世纪以来经受的核危机及各类污染都与科技进步相关。我们不能也难以拒绝革命性的、划时代的科技进步,但同时也难以应对科技进步背景下新的发展机遇带来的严重挑战。我们难逃两难困境,但却必须想方设法冲破思想上的局限,把目光放得更远。(万 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