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造就宏大的国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尤其是钱学森提出的“科学技术帅才”,关系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关系国家安全和民族的明天。从本期起,我们将陆续发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笔名:“柯大文”)撰写的一组文章,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晚年不止一次谈到他的忧虑:“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学森的“世纪之问”,是民族振兴之问,是富国强军之问。国防科技教育战线求解“世纪之问”,必须遵循钱学森教育思想,创新人才培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一封信”提出的目标
在科学技术主导战争的今天,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尤其是战略科学家,越来越成为军队信息化转型的中流砥柱,成为决定国家安全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力量。
何谓战略科学家?其要义是战略,核心是安全,载体是科技。他们必须具有超凡的战略眼光、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敏锐判断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能够开拓“决定命运”的技术领域、提出“改变命运”的技术战略。钱学森毫无疑问是中国战略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在《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中提出的战略技术和发展战略,对于确立中国的大国地位起到巨大作用;在对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成功改建中,他提出的“攻关、突破、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将这所一流的军事科技大学推向国防尖端科技创新的前沿。
当今大国间的博弈、争夺和角力,是综合国力的比拼、国家意志的较量,更是最新科技成果的竞赛。这对国家科技领军人物、肩负国家意志和安全使命的战略科学家提出了更高要求。
早在1991年,钱学森在给朱光亚的一封信中,就提出在国防科大试点培养科技帅才的目标模式。他指出,“有必要考虑在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时代及CIT(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时代之后,再创造一个高等教育的新时代:培养科学技术帅才的时代。”这里,钱学森提出的“科学技术帅才”,就是他多次强调的“工程师加科学家加思想家”式科技人才,就是培养国家科技人才方阵的领军人才。在改建国防科大时,钱学森反复强调,“我敢说世界上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学校,它跟国家的战略任务结合得这样紧,任务这样迫切。老实不客气地讲,就是要拔尖。国防科技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能够作为将来若干年后向科技现代化进军的主力部队,特别是国防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主力部队。”
进入21世纪,国防科大践行钱学森的教育思想,凝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两个驾驭”的目标定位,即“培养驾驭国防科技的工程师、科学家、战略家,驾驭未来战争的设计师、指挥家、军事家”。正是在这样的目标定位指引下,国防科大培育出一批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使命的科技精英,并掌握了一批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及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技术。
“千校一面”的戕害
特色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
纵观世界一流科技大学的形成与发展,其不在规模大小,也不在历史长短,关键是要有鲜明的特色,根本是要按照科技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出优秀人才。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树立特色发展的理念,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把特色体现到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中,融入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中,落实到人才培养关键环节中,解决千校一面的问题。
首先是要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一流的学术依托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科孕育一流的人才。学科设置在国防科技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影响。钱学森曾把国防科大与中国科技大学作比较:“中国科技大学是为中科院培养后备力量的,他们的理工结合要偏理一点,而你们(国防科大)是为国防尖端技术服务的,最终是要拿出武器装备来的,所以你们的理工结合要偏工一些。是以工为主的。”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国防科大确立了“按学科设系,理工结合,加强基础,落实到工”的学科建设方针,最终形成信息、航天两大优势学科群,明显有别于其他理工大学。
其次是要形成厚基础强素质的教学特色。钱学森说,“为什么我一再强调要学好基础理论。因为任何尖端的问题无非是一种自然现象,都离不开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我先后改行八次,但每次改行都比较顺利,主要原因是基础打得扎实”。他还特别要求从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要从科学规律和系统性上理解基础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厚基础强素质,要求教学体现出宽度、广度、深度三维合一的厚度。实践证明,没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就没有信心、没有勇气、没有力量在科学事业上去创新“冒尖”。
第三是要突出能力培养的实践特色。在当今科学技术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趋势下,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更加依赖实验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实践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越发突出。当年,钱学森就明确提出“重实践、强能力”培养理念。国防科大积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推进基础教学实践化、实践锻炼全程化、能力培养多元化;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设置教学训练内容和教学训练环节,把实践动手能力、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作为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如此,国防科大取得显著成绩:构建了13个重大装备核心技术、重大国防基础技术科技创新平台和两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承担了“天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北斗卫星导航关键设备攻关等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造就了一批勇挑重担、敢打硬仗的人才队伍。
何以“脑子一下子开了窍”
大量杰出国防科技人才成长表明,“帅才”成长有其固有规律。
其一,借重挑战权威和竞争创新的氛围。全世界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12所大学中,有10所是美国大学,美国学者占到全球获奖者的2/3左右。究其原因,除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外,就是挑战权威和竞争创新的氛围深植于美国教育界和学术界。钱学森曾说,他转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后,一下子就感觉到它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创新的学风弥漫整个校园,脑子一下子就开了窍。可见,积极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包容个性、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何等重要。
其二,借重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凝聚优秀人才,培育领军人才,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办学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上个世纪法国数学家通过团队式协同研究,创立布尔巴基学派,从而振兴法国数学,创造出数学界的奇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解决大科学、大工程问题更加依靠汇聚多学科的创新团队。为此,我们必须把创新团队建设作为加快人才建设、有效履行使命的重要举措,建立科技协同创新机制,依托团队培育顶尖人才。
其三,借重大型科技工程攻关。国防科研活动大都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大型国防科技工程攻关,是一种目的性极强的大规模团队科研,也是造就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沃土,如我国“两弹一星”工程造就了23位杰出科技英才。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在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要岗位上大胆使用、培养和锻炼国防科技人才。(柯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