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03日 星期日

    荡气回肠 画坛力量

    王西京作品

    刘大为 《 光明日报 》( 2013年02月03日   12 版)
    王西京近影
    李清照(中国画) 王西京
    落花人独立(中国画) 王西京
    瞿秋白(中国画) 王西京
    远去的足音(中国画) 王西京
    骊宫春韵图(中国画) 王西京
    鲁迅(中国画) 王西京
    兵谏一九三六(中国画) 王西京

        王西京是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画家之一,他的艺术探索和艺术造诣在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一幅幅气韵通畅,节奏跌宕,富有民族风范、时代气息的经典作品,将他一步步推向了艺术创作的巅峰,也为我们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画卷添上了绚丽一笔。

        回望王西京的创作,可以看出作为一位当代的人物画画家,他对人的关注胜于一切。他的笔下,凝聚了民族与西方,融会了浪漫和现实,历史的风云和生命的气息在他的笔下得到了和谐、完美的交融,释放出一种精神空间的广度和深度。

        王西京的笔墨有一种荡气回肠的力量。

        这份力量时而显示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一点非常动人,《长恨歌诗意》《东坡诗意》《魏武观海》《听涛图》等作品里,画家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刻画人物或题材本身,而是致力于放入一个时代的语境中,重新解读历史人物,反映人物的命运,人格的力量,历史的气息。在满纸烟云的画卷上,畅达地表现着自己对于国画笔墨的继承和对笔墨趣味的诗性构造。《远去的足音》《阿Q画押》,反映出一种现实主义的心灵呐喊。我们注意到,王西京作品中线的运用非常精彩,他能深度地体察到画面意境中的线条的运动,传达出一种韵律感、节奏感,简约而饱满,飘逸又潇洒;画面的构图体现出画家苦心孤诣的思考,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人物情态;人物的形神动态则刻画得入木三分,以有形的笔墨传达出无形的人的内在精气,其气韵通达,不逮前贤,可谓画心又刻骨。画家总能从容、睿智地进入古今人物的精神层面,沟通古今,坐看风云,不动声色地打通观者的心灵。

        在长期坚持不懈地探究水墨语言、绘画语境与个人心性之间的协调性中,王西京不断丰富、完善着自己作品的学术品位、文化内涵,使得作品产生出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且历久弥新。  

        时至今日,王西京对于笔墨性情的把握可以说到了一个出神入化的高度,他着力于刻画人物之魂,历史之气;他既继承了中国古典人物画的传统,又灵活借鉴了西方油画的绘画技巧,使其有机地协调。而他也成为当代人物画界不可多得的一位受人尊敬的实力派画家,影响波及海内外。

        中国美术如何在世界全球化中保持民族精神,又为各国人民所推崇,这是每一个生活在当下的中国画家所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作为当代中国人物画坛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王西京对于中国人物画创作的贡献是有口皆碑的。他具备一个优秀人物画家所应有的真诚和善意以及对人情的洞察、思辨能力,并从容不迫地以自己深厚的艺术内在功力建立起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为中国的人物画精神升腾出富有探索意味的空间,为中国的人物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西京简介】

        王西京,1946年生于陕西西安,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中国画院院长、西安美术家协会主席,一级美术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获“中国时代先锋人物”“第四届中国改革十大最具影响力新锐人物”“陕西省红旗人物”“陕西省行业领军人物”“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专家”“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四十多年来,他曾在国内外报纸、杂志发表作品五千余幅,先后出版作品集、论文集等60余种。

        王西京曾先后在国内外举办画展三十多次,被新加坡南洋美术学院、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泰国东方书院聘为客座教授。

        王西京在2000年荣获日本政府“国际阿卡得密奖”和“教育文化勋章”;2002年荣获汉城国际书画大展“国际贡献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奥林匹克运动”特奥金质奖;2003年获日、中、韩“国际美术节大展”金奖和“中国北京国际美术节”特等奖;2005年获“法国国际美术沙龙展”特别奖,是我国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