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报告也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笔者认为,“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之间具有本质的一致性和内在的统一性。我们要用“三个倡导”来筑牢“三个自信”,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在理论前提、预设目标、本质特征和价值互动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具有理论前提的一致性,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三个自信”中的道路、理论体系及制度无疑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而在“三个倡导”中,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其理论前提,也是其内在要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正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党的十八大用“三个倡导”的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凝练。
“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具有目标设定的一致性,都是以巩固和提高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为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长,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日俱增,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体现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大国气派。但国家实力的确证和大国地位的确立,不能光靠经济指标的硬实力,还要靠价值体系和国家形象等软实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既要有助于提升我国的硬实力,也要在文化的培育与发展、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与提升、国家形象的打造与推广等方面展现独特的价值优势,提升我们国家的软实力。显然,“三个自信”的提出本身就彰显出中国特色和民族自信,就是一种国家软实力的体现;而“三个倡导”更是在中西价值交流与冲突的空间背景下、在传统与现代对接的时间长河中、在中国实力提升与全球化困局的现实环境里,构建我国的社会主流价值与共同精神家园,突显我们的文化价值优势,提升和巩固国家的软实力。
“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具有本质特征的一致性,都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视野的鲜明特征。首先,“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都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三个自信”本身就是为了彰显中国特色而提出的,是构成“中国模式”的基本要素。而“三个倡导”的内容建构里,不仅吸纳“富强”这样的反映当今中国人共同追求的价值,也吸收了“民本、和谐、善政”这样的中国传统价值元素。其次,“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也表现出广阔的世界视野,具有鲜明的开放气派。“三个提倡”大胆吸收了“自由”“平等”“民主”这些体现人类文明共同成果的价值元素,实现了核心价值观的重大突破;“三个自信”虽然强调中国特色,但已不再有过去那种自我论证、独善其身的含义,而是表现出兼济天下的积极姿态,彰显出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对于人类社会进步具有的积极意义。
“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具有互动作用的一致性,两者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互供保障的关系。一方面,“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互为基础和前提。“三个自信”为“三个倡导”提供理论背景、制度优势与社会基础;“三个倡导”则作为“三个自信”的核心要素为后者提供文化、价值基础与动力。另一方面,“三个倡导”与“三个自信”互相促进、互供保障。“三个倡导”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又表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价值诉求;同时,“三个倡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努力追寻的价值目标,必须体现出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位一体的价值诉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价值方向。
发挥“三个倡导”的引领作用,在观念输入、全面覆盖、政府善治、基础抓手四个方面筑牢“三个自信”
以“三个倡导”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观念输入、形式覆盖、政府善治、基础抓手等四个方面来构筑“三个自信”。
用“观念输入”筑牢“三个自信”的理论信念。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自信”体现出党对国情党情的清晰认识,对科学发展的不懈追求和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但“三个自信”既不是自我封闭的孤芳自赏,也不是傲视天下的盲目自信,而是建立于时代与实践发展之上的坚定信念,需要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对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使用了“倡导”和“培育”的字眼,这从性质上说明“三个倡导”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昭示出“三个倡导”的能动性与超越性。从内容上看,“三个倡导”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既使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认同易于转换成公民个人的自我认同,也使国家、社会与个人层面的道德实践与价值凝练成为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这都为“三个自信”增添更加丰富的内容,构筑起“三个自信”的理论信念。
用“全面覆盖”来筑牢“三个自信”的社会基础。“三个倡导”和“三个自信”同属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范畴,但两者的社会作用机理不同,牵涉的主体也有差别。一般说来,“三个自信”属于国家层面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制度,具有较强的严肃性、稳定性以及与社会公众的疏离性。而“三个倡导”不仅关涉国家、社会及个人三个主体层面,而且关涉全社会、全方位的日常道德实践活动。因此,一是要把两者的作用机理内在地结合起来,不仅用“三个自信”去指导和规范“三个倡导”的凝练与培育,也可用“三个倡导”全面覆盖的价值培育与道德实践更加坚定人们的“三个自信”。二是要运用“三个倡导”的长期性特点,把“三个自信”作为“三个倡导”的内容贯穿于价值凝练和道德实践的全过程。三是通过“三个倡导”与日常生活的对接和引领,把“三个自信”转化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信念、生活惯性和文化传统,使之真正被社会公众所认同、所信服、所接受,逐渐内化为人们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为。
用“善治政府”来筑牢“三个自信”的制度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经三代领导集体的制度创新并不断完善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实体化与现实化呈现。应该看到,目前我们的制度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某些领域腐败问题高发,市场秩序混乱,伦理道德缺失,社会管理无序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目前,首先是要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体现于我们的制度建设中,通过核心价值观的践履引导人们对制度的忠诚。其次是要强化执政党和政府的诚信建设,构建诚信政府、善治政府,通过政府形象坚定人们的“三个自信”。执政党和政府是社会风气的导向标,要想社会大众有道德,执政者必须有道德;要想社会有诚信,政府必须首先有诚信。在践行“三个倡导”坚定“三个自信”方面,执政党和政府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道德义务,要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用“基础抓手”来筑牢“三个自信”的永续动力。“三个倡导”的培育和“三个自信”的坚持,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表面功夫,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不懈的坚持、不断的发展。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学校伦理教育。要从学校教育体系出发,按照小学、中学、大学的不同特点,根据“三个倡导”和“三个自信”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二是社区伦理建设。社区是我国社会管理的基层单位,也是目前我国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死角。要根据社区的特点,推动“三个倡导”教育与实践,坚定“三个自信”。三是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底线道德,一个社会只有守住了道德的底线,才是一个可以预期的社会,是一个有发展前景的社会。职业道德建设既要坚持一般的道德要求,也有确立特殊的职业规范。总之,要通过学校伦理教育、社区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构筑“三个自信”的永续动力。(作者系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