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01日 星期五

    爱德华·霍普 《夜游者》

    1942年 美国

    作者:萧歌(北京)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01日 16版)

        “三角形的天花板,尖锐又明亮,像一把利刃悬在他们头顶之上。你是不见踪影的观察者,在重重阴影之中,隐藏着一双秘密的眼睛。”

        这是作家保罗·理查德用来描写爱德华·霍普的作品《夜游者》的句子,他以作家敏锐的观察力道出了霍普艺术中最迷人之处:冷峻、孤独、离落,且弥漫着无可左右的命运感。

        《夜游者》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其时正是各种现代艺术流派风起云涌之际,特别是抽象表现主义正在美国大行其道。艺术家们似乎一夜之间对描摹客观世界失去了兴趣,不再对物象亦步亦趋,而是试图在艺术王国里建立自己的法则,为我独尊,用超越具象来实现一种主观性的表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霍普的确可以算是个守旧的艺术家了,他承续着古典情怀,老老实实地依傍着物象作画。他仍愿意担当世界的观察者和纪实者,而不是君临天下的幻觉之王。

        霍普的绘画中有着极高的心理密度。他是光线与构图的专家,通过对这二者之营谋来赋予画面隐秘的情节性与丰沛的情绪表达。街道深沉的用色与高亮度的室内光线形成高度反差,光影构图中呈现出很多锋利的锐角,并投下浓重的阴影,传达出一种利刃高悬的紧张感。深夜的餐馆门庭冷落,顾客寥寥。若是一般画家,总会为这些暗夜不归之人找个温暖的去处,然而这是冷峻的霍普,他下笔是不留情面的:日光灯毫无温情地直射下来,室内空荡荡的,一览无余。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异常疏远,缺乏交集与相互间的回应。背对观众的客人孑然一人,坐在明暗相交处的阴影之中。灯光照在他脸庞和后背上的方式、他微微弯着的脊背,以及茫然握着酒杯的姿态,足以让人感觉到他的寂然沉郁;画作的中心,最耀目处,是一对男女。他们虽并肩坐在一起,却全然没有相互交流的迹象,像彼此已然冷淡的情侣,神情落寞,各怀心事。这两人似乎只有身份上的牵绊,而深处已再无关联,各自处在一己世界之中。整个画面中唯一稍具动势的是餐厅的服务员,然而他虽俯下身,给人感觉却并非忙于活计,而是将眼神放向空无一人处。

        霍普创作了群像,但群像里却众人皆孤独。每一个人物身上都带着滞重感,阴郁、冷漠、孤独、惯于承受。他们似被囚禁于此时此地此身,只能百无聊赖、了无生气地往下活,不再求告,也懂得了认命,像再无二心的归顺囚徒,如一息尚存的人体标本,茫然无依静候任何一种命运的降临,无可作为,无人搭救。

        如果对霍普的现实主义仍无概念,我们就再来关照一下这幅画诞生之年代:1942年。那时发生了什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事件刚刚发生,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美国终于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二战。没有宏大叙事,没有人道主义的咆哮,这幅小画仍能记录下大时代的预感,以切近的方式道出了人之在世,每个个体之生死与孤独。

        (作者为某出版社美术编辑、青年评论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