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7日,李俊安详地离开了人世,这位从战火硝烟中走出的革命战士,这位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华彩篇章的大导演,这位被无数人敬仰为“大师”、“前辈”的电影工作者,骑鹤仙去,享年91岁。
作为中国电影第三代导演的杰出代表,李俊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在他几十年的导演生涯中,共完成了11部故事片、6部纪录片、5部舞台艺术片,既有大江大海般波澜壮阔的气势,又有涓涓溪流般深远隽永的回音。他那“远看刀削斧砍气势宏大,近看精雕细刻不失其真”的电影风格,真正达到了“悲怆的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水乳交融”的美学境界。尤其是《回民支队》(1959)、《农奴》(1963)、《闪闪的红星》(1974)、《归心似箭》(1979)、《大决战》(1991)等作品,不仅是灿若星辰的银幕经典,更成为几代中国人难以磨灭的影像记忆。
刀锋——战士的魂魄
李俊1922年生于山西夏县,1937年投奔到当时许多年轻人心目中的“圣地”延安,1938年进入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在八路军129师先后担任过文化教员、指导员、宣传科长,曾参加过百团大战、平汉战役、上党战役,担任过陕西军区、十九军文工团团长,1952年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影制片厂。在成为电影导演之前,他已经在军队中创作过多部歌剧和舞台剧。
长期的戎马生涯铸就了他不服输、不低头的铮铮铁骨,也形成了他敢想敢干、敢打敢拼的工作作风。所以,他第一次尝试故事片《回民支队》,就刻画出了鲜明、灵动的马本斋,塑造出了一个经典的回民英雄形象;在他的一再坚持下,电影《农奴》全部启用藏族演员并在西藏当地实景拍摄,无意间成就了两个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而其对影像画面的大胆探索和实践,至今仍然作为重要电影文本被专家解读分析;在“文革”受到冲击时,他被下放到农村改造,已经做好了解甲归田的心理准备,可接到组织的拍摄命令后,立刻又废寝忘食地进入工作状态,拍摄出影响了几代人的红色经典《闪闪的红星》;在拍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时,与北影厂的同名电影意外“撞车”,他不顾外界猜疑的声音,沿袭着自己一贯“敢比赛、不示弱”的作风,写下了“耕耘无收获,何惧人笑谈”的诗句,继续埋头创作;1987年,年逾花甲的他“临危受命”,再次执起导筒,担任了鸿篇巨制《大决战》的总导演,之前的中国银幕上还从未出现过如此结构复杂、人物众多、场面壮观、气势磅礴的大作品。电影投资高达1亿元,动用的军队超过500万人次,他犹如作战部队的总指挥,率领千军万马,克服重重障碍,完成了这部“空前绝后”的战争巨片,也为自己近半个世纪的银幕生涯画上了完美的句点。
在李俊的作品中,我们总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坚如磐石的意志,一种气沉丹田的意蕴,一种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这是一个亲历过战争、怀揣赤子之心的人才能拍出的风骨,至今仍令人荡气回肠。
璞玉——诗人的情怀
李俊的铮铮铁骨下,还流淌着诗人般浪漫温情的血液,他关注对人性的探讨和发掘,他电影中的诗情,并不刻意为之,却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弥散其中。他在执导第一部故事片《回民支队》时就已开始探索“诗电影”的艺术风格。在拍摄马母临终的一场戏时,他让马母手腕的玉镯滑落,摔成碎片,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意,这个极具东方韵味的表达方式,巧妙地交代出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令人印象深刻。
在拍摄《农奴》时,李俊将“诗电影”的风格发挥到极致,黑白胶片的高反差影调,雕塑般的人物造型和意象化的构图,给观众以极大的视觉震撼。尤其是强巴、格桑两位主要人物,肤色发亮,线条粗犷,加上强烈的高光,宛如青铜雕像。这部有着强烈个人艺术追求的影片,融记录与故事、诗歌与戏剧于一体,大胆的影像探索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了独特的地位。
即使是在“文革”期间拍摄的《闪闪的红星》,也被李俊赋予了诗情画意和人性的光辉。在描写潘冬子乘竹排到茂源米号做地下工作时,文学剧本只有18个字:两岸青山夹着一湾绿水,一只竹排顺流而下。李俊在作曲家傅庚辰的建议下,配上了一首既昂扬又优美的插曲,这就是后来被广为传唱的《红星照我去战斗》。而这18个字的过场戏,在李俊的镜头下,犹如一幅唯美流动的风景画,一首清丽旖旎的田园诗,一跃成为银幕上的经典片段。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李俊也没有放弃他对于人性的执著表达,将潘冬子爱憎分明、机智勇敢、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刻画得丝丝入扣,这也是《闪闪的红星》能够超越政治语境和意识形态的束缚、随时代的变迁仍不断流传的重要原因。
在创作环境相对宽松的上世纪70年代末期,李俊将一部封存16年的剧本拍成电影《归心似箭》,此时他对人性深度的影像表达已经达到创作生涯的巅峰。魏德胜和玉贞真挚含蓄的爱情故事,让无数观影人潸然泪下。这部散发着温暖人性光辉的电影,用中国人含蓄深沉的表达方式,成功地把握了英雄的爱情观,让爱情成为再现英雄本色的契机,并把对爱情的描写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使之具有独特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初登银幕的斯琴高娃凭借此片一举成名。谈起该片的创作时,李俊曾说:“以前不是反对人性论吗?我觉得是不对的。你说人没有人性,那还留下什么呢?《归心似箭》就是在写人性,写人的感情。”他亲自填写了主题曲《雁南飞》的歌词:“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哀婉动人的旋律,至今萦绕在几代观影人的心中。
1987年,65岁的李俊出任《大决战》总导演,影片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部6集,既独立成篇,又可以联成一个整体,影片既描述了双方统帅及高级将领的思想、感情、性格,也表现了普通军官、士兵和群众的思想、感情、性格,而且在描述中避免了脸谱化、模式化的倾向。在双方统帅部门的战略方针、作战计划、战役指挥上完全忠实于史实;在细节描写、战争场面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进行适度的渲染、铺衬,因而使银幕形象在宏大真实的历史背景下显得更加丰满、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他在《大决战》的导演阐述中写道:“是史是诗,既是史,又是诗,史中有诗,诗中有史”。这部电影确实担得起“史诗”的美誉。
如今,李俊已经仙逝,他用毕生的心血创造了一个时代的光影传奇,激荡着几代观影人的心灵。我们将永远珍视、景仰和铭记这位电影大师——李俊。
(作者单位为八一电影制片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