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月31日电(记者李韵)今天,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标志着本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启动。
新中国第一次
本次普查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由国务院统一组织、在全国范围实施、针对可移动文物的首次普查,是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又一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普查时间计划为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
国务院成立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负责决定普查重大事宜。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由文化部部长蔡武和国务院副秘书长江小涓,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担任副组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国资委、统计局、宗教局、档案局、文物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中国科协有关负责同志担任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文物局,由励小捷兼任办公室主任。
国家文物局先后组织专门力量对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标准规范及实施的技术路线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分别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陕西省、北京市朝阳区、山东省青岛市开展普查试点。在总结普查试点经验基础上,经过研究论证,起草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草案)》。在今天的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与会的14个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该方案。
文物权属不改变
本次普查重在现状调查和文物基本信息登记,不改变文物权属现状。普查登录的主要内容是文物名称、类别、年代、外形尺寸、保存状态、入藏时间、收藏单位名称等14项基本指标项。
普查中将探索建立国有单位收藏文物知识产权等制度,对文物数据使用严格管理,确保收藏单位的合法权益。可依法流通的文物,保障其依法流通的权利。普查将全面掌握各类国有单位收藏保管可移动文物的总体情况,建立国有可移动文物登录机制,建立国有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平台,为科学管理、服务社会奠定基础。正如文化部部长蔡武在今天的会议上所说:“本次普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建设和运行可移动文物登录平台,健全完善国家文物登录制度,实现文物的动态管理,并依托平台提供社会服务。”
他还专门提到了现代科技在工作中的作用。他说,本次普查将依靠“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央建立统一的文物信息资源系统。这样“既能提高普查登录效率,也能实现现有资源的整合,提高使用效益,减轻各级财政投入和维护压力。”
据了解,目前各部门和单位已有的数据成果,将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导入普查信息登录平台,避免重复工作。如在财政部支持下已完成的“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以及古籍普查、各级档案馆收藏的文物等,由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技术支持,进行数据转换,导入平台。
普查范围是国有单位
今天原则通过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明确,普查的范围是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全部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包括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覆盖19个行业、100余万家国有单位。
据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并考虑可操作性,本次普查登录的可移动文物主要以1949年划线。包括1949年以前,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史上各时代重要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此外,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也纳入普查范围。1949年后可移动文物纳入普查范围的有两部分,一是已进入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收藏登记的藏品;二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目录》的书画藏品。
他还说,关于宗教场所中收藏的文物,经与国家宗教局协商,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宗教场所保存的文物纳入普查范围。图书馆收藏的古籍、档案馆收藏的文物也与文化部、国家档案局就实施范围和方式进行了明确。
励小捷还提到,鉴于我国第一次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考虑到目前的实施能力及可移动文物分布的复杂性,民间收藏文物暂不列入本次普查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