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灵魂,那么来到广西钦州,就从这座城市的精神说起吧。
且不说钦州人以自强实干精神构筑起“对接东盟、物流天下”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不说产业园区里发生的融和共赢的故事,单说三娘湾海天一色里人与海豚的亲密,就是一幅“中国梦”的幸福美景。
大交通
记者来到钦江江畔,只见一座通体海蓝色的双拱桥横跨江面,这是钦州-北海高铁的“关键骨骼”——钦江双线特大桥。
钦州人一直没有停止过建设大交通的梦想。一代伟人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规划将钦州港建设成为“南方大港”,从那以后,建设“大港口”的梦想在钦州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然而,长期以来,钦州“有海无港”。
到上世纪90年代初,钦州人再也抑制不住对“大港口”的渴求。当时国家还没有建设钦州港的规划,钦州人就勒紧裤腰带先干起来。没钱,当时的地区政府、县区政府分别出一点,其余大部分靠干部群众捐款。靠着干部群众捐献的2000多万元,加上地方政府投入、群众投工投劳,在短短的14个月时间里,就建成了两个万吨级码头。
伴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进程,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钦州开始在新一极、新高地上谋划自己的发展前景。
今天的钦州港,30万吨级主航道早已竣工,中石油30万吨级油码头、保税港区10余个10万吨级码头屹立在钦州湾外湾。短短数年内,钦州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一座全国性重要港口,并迅速拓展成为中国新兴自由贸易港。
与此同时,多条高等级公路、南宁—钦州高速铁路等6条铁路均在钦州交汇,与全国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和泛亚铁路联网,由此奠定钦州作为北部湾交通枢纽的地位。
钦州市委书记张晓钦认为,如果说当年建设钦州港体现了钦州人自强实干的精神面貌,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国际大通道建设又赋予了“融和共赢”的新内涵。
“自强实干、融和共赢”的钦州精神,催生了令人惊叹的“钦州速度”:气势恢弘的保税港区从茫茫大海中崛起,仅用一年多时间;随着南钦、钦防、钦北3条高速铁路陆续建成通车,南宁、北海、钦州和防城港4市之间将形成“1小时城市经济圈”。大交通建设不仅改变着物流、通道、交易方式,而且让钦州日益成为中国与东盟产业合作发展的枢纽。
建设南方大港的方略,引领着产业、新城建设并驾齐驱。
大产业
登上钦州港最高点鸡笼山山顶观景台,“中国石油化工(钦州)产业园”全景尽收眼底:炼油机高耸入云,8个黑色原油罐整齐划一,几十个大小不一的白色成品油罐错落有致,众多输油管道纵横交错。
在这里,每年1000万吨的炼油项目早已投产,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产值基本满负荷,分别达到960万吨和920万吨,年产值达700多亿元。该项目所产生的带动辐射作用,让钦州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一条产能强大的产业链,打造出石化产业园、综合物流加工园两大产能超千亿元的产业园区。目前,园区落户石化企业项目36个,其中已投产14个,在建15个,在谈20多个。
在融和中实现共赢,钦州深谙“己与人”的辩证关系。为了吸引国内外产业投资的“金凤凰”,钦州人种好招商引资的“梧桐树”,在吸引投资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新加坡来宝集团、印尼金光集团等世界知名企业入驻钦州投资开发置业;中船大型现代化修造船基地项目签约落户钦州,彻底结束广西沿海没有现代化造船企业的历史;世界500强企业“荷兰阿克苏诺贝尔公司”的知名环保涂料在这里生产;清华同方的“云智会”高新技术产品从这里输出;100多名国外技术专家来这里研究最新技术……
伴随石化、装备制造、林浆纸等临港产业集群的形成,钦州,这个过去封闭的小渔村,正以开阔包容的胸襟和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融入世界。记者在下榻的白海豚国际酒店发现,来来往往的,多是外国友人,“确实,来钦州的外地客商越来越多了!”钦州市市长肖莺子说,“我们充分利用自身交通和区位优势,主动走向世界,实现融和共赢。钦州因为融和而发展,未来大发展需要更深度的融和。”
大未来
“爸爸,您看!白海豚多可爱啊。”
“爸爸,你们的炼油厂那么大,会不会污染海水?这么可爱的白海豚,可不能让它们灭绝啊!”
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分公司总经理吴恩来带着女儿在中华白海豚的故乡钦州三娘湾参观时,女儿的话让他深深明白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千万吨的炼油项目要继续,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融和共赢也至关重要。
他的女儿看到的中华白海豚,又称印度太平洋驼背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对栖息地海洋环境要求很高,每头野生雌性白海豚3年才能完成一次生产,而且存活率只有20%,所以也有“水上大熊猫”之称。
为了保护白海豚的生存家园,让大工业与白海豚和谐共存,2010年,吴恩来果断向上级提出,针对落户钦州的中石油千万吨炼油项目再追加3亿元环保投入,该项目建成投产后,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控制在国家核定的指标之内,污水排放超过原本规定的国家二级标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从“中国石油化工(钦州)产业园”出来,记者驱车五六分钟,来到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这里有约7000亩长势茂盛的红树林。在红树林的旁边,则是近万亩大蚝天然养殖基地。而离这儿不远处,就是“中石油”的排污口。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人介绍说:“红树林和大蚝对水质的要求都非常高,只要红树林长势良好,就说明我们的环保做得好,所以我们把红树林的长势作为环保的风向标。”
钦州人明白,融和共赢不仅是人与人的融和,也应该是人与自然的融和。为此,钦州在发展大工业的同时,重视保护北部湾难得的珍稀水体资源、生态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钦州环保、海洋、渔政等多个部门联手,建立了完善的生态资源监测和保护体系,并对所有项目实行严格的规划先行、环保优先、污染常年监控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对没有获得环保许可证的项目,一律“亮红灯”。
科学观测表明:由于北部湾沿海水域水质质量仍然保持较高水平,在三娘湾生活的中华白海豚,正在以健康的状态复苏,个体数量从2004年8月的98只,增至如今近140只,成群逐浪嬉戏的中华白海豚,率先见证了钦州的“融和”新景。
在钦州人看来,真正美好的未来,离不开“往”与“来”的和谐传承,离不开“己”与“人”的和谐发展,离不开“知”与“行”的和谐统一,更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融和共赢。(本报记者 刘昆 周洪双 本报通讯员 张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