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全国诸多城市频繁被雾霾笼罩,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极大关注。恰逢春节临近,公众不免再次把目光聚焦于烟花爆竹:禁与放、爱与恨、绚烂与危险、喜庆与健康之间怎样平衡?如何取舍?今天变得更加难以抉择。
雾霾+烟花=污染加倍
“满地纸屑,烟尘遍布,震耳欲聋”——这是人们非常熟悉的除夕过后的场景,而这背后的数据更加令人瞠目结舌:数据表明,2012年除夕夜,北京PM2.5数据在短短几小时内暴增80倍,从晚6时到凌晨一点,PM2.5浓度持续快速上升,峰值最高时一度达到1593微克/立方米。直到大年初一清晨,全城各区县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依然高得惊人。
著名安全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安全系主任钱新明告诉记者,由于烟花爆竹中含有很多药剂,比如让烟花升到空中的发射药、让烟花开放的开苞药、使烟花更加绚烂的效果药等等,这些药剂中都含有金属或黑火药,一旦点燃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迅速燃烧,瞬时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每年除夕过后空气能见度低,呛得人难受就是最好的明证。”
据医学专家介绍,这些气体不仅损害人体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眼睛等器官,更重要的是可吸入颗粒物随人体呼吸进入肺部、滞留在鼻咽部,降低呼吸系统自我防护能力,加大新陈代谢负担,极易引起支气管和肺部炎症等疾病。如果遭遇雾霾天气,对健康的损害将会成倍增加。
不能以健康为代价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月30日,北京1月份前30天里有24天空气质量被评为“环境很差”,连续的雾霾天气使所有在北京生活学习工作的人深受其害,也对燃放烟花爆竹这一民俗传统产生了疑问。
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原副会长马学理看来,在乡土社会和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生活环境里,短时间燃放一些烟花,可以增加喜庆和欢乐,污染和噪音对环境影响不大。“但现在城市化程度这么高,人口这么密集,人类生存空间这么小,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污染本已很严重,再不控制污染和噪音,公众的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
“燃放烟花爆竹不仅浪费资源,危害生命财产安全还严重污染自然环境”,“过年没有鞭炮声觉得有点冷清,没有年味,但雾太大的话还是最好别放了……”在记者采访的人群中,绝大多数人支持“雾霾天气禁放烟花”:“如果春节期间天气好,可以少放些鞭炮,有点欢乐气氛就达到目的了;假如出现雾霾天,规定范围内应该严禁燃放烟花。”
钱新明告诉记者,现在市场上也有无烟烟花产品,至少能降低九成以上的烟尘。“这种烟花在技术上没有障碍,我国也能生产,但是成本非常高,所以烟花厂商生产积极性都不高。”钱新明说,无烟烟花一般在发达国家用得比较普遍。“因为价格较贵,所以在国外放烟花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不像我国放得这么普遍。”
既然烟花可以无烟,可以健康与美兼得,为何不能提高烟花销售和燃放的门槛?“我国烟花产品在安全标准上有要求,但在环境标准上基本无要求。燃放中有没有烟,烟有多少没有任何标准约束,所以生产商都拼命压低成本生产,无烟烟花推广起来很难。”钱新明建议,可以通过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来扶持无烟烟花的生产销售。“烟花产业每年产值有550亿元左右,扶持起来应该不存在难度,既保留了民族传统,又促进了技术进步。”
烟花染上了“富贵病”
烟花在污染环境的同时,近年来的高价风、攀比风也饱受公众诟病。
花炮价格“畸高”现象近年屡禁不止。批发价400多元的组合烟花标价898元,批发价100多元的1万响鞭炮标价400多元。标有“盛世华景”、“军阅礼炮”等名号的烟花甚至标价上千元。一位经营者介绍,高档烟花本来就是一个奢侈品,主力买主多是企业团购或公款购买。“国内烟花制作成本很低,利润大都集中在中间商环节。”钱新明告诉记者。
随着烟花变成“奢侈品”,近年来一种企业间拿燃放烟花炫富的现象也呈现愈演愈烈之势。烟花也在营造喜庆气氛之余,被传染上了“富贵病”。 有的单位为图所谓的“吉利”彩头,花费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资金购买烟花爆竹,无视消防安全,心存侥幸心理,雇人在高层建筑附近、人员密集场所等地恣意燃放。“繁华街道,鞭炮响起,礼花齐鸣,单位间相互攀比燃放鞭炮,以图吉利,造成空气污染严重,行人难走路,车辆更难行。”这种已全然抛弃风俗传统变成纯粹“炫耀”的行为引起周边市民的极大愤怒。
节日放烟花烘托一些喜庆气氛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有度。“一些人手头宽裕了,买炮一买就是几百几千元,比着放,看谁响声大,恨不得越大越好,这是一种荒谬的奢侈,尤其这其中有一些拿公款消费的,更是与当前中央提倡的厉行节约之风背道而驰,要严加监管。”马学理指出。数据显示,2012年春节期间,哈尔滨烟花爆竹销售额达3500万元;长沙烟花鞭炮销售额突破1亿元;天津市烟花爆竹销售额更突破1.7亿元。“政府应该对一些高排放的大型烟花进行控制,不让这些大型的烟花进入销售渠道。”马学理认为,既然这种巨大的烟花不适合家庭自行燃放,单位购买也是为了一种炫富和攀比的表现,应该积极地制止。(本报记者 温源 本报通讯员 罗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