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28日 星期一

    轻音乐之“重”

    作者:卜大炜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28日 14版)

        曼托瓦尼轻音乐团于元月在北京的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支传奇音乐劲旅上一次来京是2007年2月。曼托瓦尼乐队与保罗·莫里亚乐队和詹姆斯·拉斯特乐队在轻音乐领域呈三足鼎立之势。三支乐队的艺术风格因三位领导的出身不同而异:保罗·莫里亚弹钢琴出身,他的作品节奏变化万端;詹姆斯·拉斯特演奏铜管乐器起家,因此在演出中往往让铜管乐器“一鸣惊人”;而曼托瓦尼是位小提琴家,他的乐队中小提琴声部一派“舍我其谁”的架势。曼托瓦尼乐队虽不时以管乐器的独奏来变换色彩,但最终的风头总是被小提琴声部适时夺回。与古典音乐的管弦乐队配器手法相比,曼托瓦尼淡化了中提琴、大提琴和贝司提琴声部,突出了小提琴声部,低音声部的功能交给电声乐器来充实。他让小提琴色彩最浓郁的低音区充满戏剧性,让最高昂的高音区发挥得酣畅淋漓。这样,乐队的声音虽不浑厚,但有一种透明的质感,听来极为灵动飘逸,其音色鲜明亮丽,犹如中国丝绸。乐队中的小提琴手们技巧高超,个个身手不凡,能够齐奏华彩乐句,其效果被称为“弦瀑”。

        如果说保罗·莫里亚善于把玩节奏,那么曼托瓦尼则淡化了节奏,但是节奏没有消失,而是巧妙地隐藏起来,不为人所察觉。因此,他的音乐“大道无痕”,如行云流水。这是一种仁者的音乐,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也是这样,听古琴的演奏是感觉不到“板”“眼”的,音乐完全是随着思绪在流淌。曼托瓦尼的音乐在结构上非常讲究,严谨而紧凑,没有冗词缀句,旋律优美高雅,句句隽永秀丽。曼托瓦尼以古典音乐的母本嫁接了拉丁和爵士乐元素,例如古典音乐的和声,拉丁和爵士乐的音调和节奏。尽管他偶尔还会用到先锋的多调性手法,但是总的来说,他既不背叛古典音乐,也不改造拉丁和爵士乐。因此,从审美取向看,曼托瓦尼的音乐如同精美的折中主义建筑,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组合在一起。

        曼托瓦尼乐队的演奏形态不是巴洛克乐队的返始,而是古典音乐的异化。无论是唱片还是现场演出,曼托瓦尼乐队离不开电声,电声制作的工艺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添加了人工混响后的音响如梦如幻。这就注定了这种音乐的现代化大工业时代特征。这种音响的特质使得曼托瓦尼乐队,同样还有保罗·莫里亚和詹姆斯·拉斯特的乐队无意进入先锋的艺术沙龙,他们在卡内基音乐厅的观众眼中又属另类。他们的音乐常常被人用做背景音乐而广为传播,遭到古典音乐卫道士们的攻击。然而,与通俗和流行相比,曼托瓦尼乐队的轻音乐与古典音乐的“血缘”最接近,因此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最先被允许进入中国音乐生活的外来音乐形式。那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常常在早晨或晚间播放曼托瓦尼的音乐,早晨听了,一天都会是好心情,晚间听了,灵魂得以净化。曼托瓦尼的音乐当时成为许多年轻人走近古典音乐的桥梁,但同时这种音乐也分流了一部分古典音乐爱好者,因为有一些原本不太“坚定”的古典音乐爱好者从那以后便“沉迷”于轻音乐了,更有甚者“滑”向了流行与摇滚,成为了邓丽君们的粉丝。

        如今,在中国浮躁的音乐市场中,找不到一支类似于曼托瓦尼、保罗·莫里亚或是詹姆斯·拉斯特这样有影响力的本土轻音乐团。难道我们的轻音乐之“轻”就无法与“重金属”之“重”抗衡?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