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是中国和法国建交49周年。中法建交曾成为冷战时期的“外交核爆炸”。当时,新中国仍不被西方大国承认。法国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脉搏,于1964年率先与中国建交,“领跑”西方对华关系。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先人一步为法国赢得对华贸易“同等优先”的特殊待遇,令其西方盟友们羡慕不已。中法关系在希拉克执政时迎来“蜜月期”,双方率先建立起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了经贸关系大发展,启动了核电、航空等大项目合作,在中西方合作中堪称典范。
然而,好景不常在。先是2008年中法关系因涉藏问题出现严重波折。政治关系好不容易恢复正常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接踵而至。面对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法国人心里有点纠结。既希望搭上中国快速发展的“顺风车”,为国内“保增长”助力,又担心中国人抢了饭碗,“法国制造”变成“中国制造”。这从近期法国政府对法国电力公司与中国广东核工业集团双边合作协议展开调查,及中兴、华为等公司在法屡遭贸易技术壁垒中可见一斑。
法国的顾虑显而易见是受到了“你死我活”零和思维的影响,这与合作共赢的时代主流背道而驰。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命运息息相关,谁也离不开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国发展追求的不是一家独大,而是与合作伙伴的共同繁荣。举例来说,目前中国在法国设有150多家企业,为法国创造了6000多个就业机会,而且规模还在不断发展壮大。空客集团在天津设立总装厂,飞机销量在中国大幅提升,但空客并没有因此关了法国的工厂,反而带动了本国本土相关产业的发展。2012年空客全年出售飞机数量较预期高出28%。但令人惋惜的是,近几年来,一直走在前列的中法务实合作已鲜有像天津空客总装厂那样叫得响、有分量的大项目了。
法国想要搭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就不能在对华合作上犹豫观望。只有主动与中国分享发展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扩大对华高新技术出口,加大对华市场开放力度,才能更好地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实现共同发展。
法国对华合作的眼光应放得更长远些,对华开放的步子应迈得再大些,重新发挥与中国建交时的勇气和魄力,真正拿出市场需要、别国拿不出的产品和技术,千万别等到自己“压箱底”的宝贝失去了价值而追悔莫及。
诚如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所言,中国需要法国和欧洲,法国和欧洲也同样需要中国。去年,阔别执政舞台十七年的法国左翼社会党再次上台,这对中法关系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期待奥朗德和他领导的法国新政府能够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与中国一道,不断凝聚中法合作的正能量,开创中法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