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市场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北京物资学院、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社共同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论坛,日前在京召开。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商务部等中外流通、物流产业相关部门负责人及理论界、实业界的专家、学者、企业家300余人参加会议,并发表如下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其一,真正确立流通产业的基础性与先导性地位。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从宏观到微观有四个层次,即社会经济层次、流通产业层次、流通渠道层次和企业层次,无论哪个层次,都是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当前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消除“重生产、轻流通”的意识,确立流通也是生产力的意识,要把流通放入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一盘棋中进行运作,形成良性循环。
其二,要优化市场匹配机制,提高流通效率。如果不优化和完善市场匹配机制,供求平衡就很难实现,提高流通效率也就无从谈起。提升市场匹配能力,应从多个方面入手。一要把能否有效实现市场匹配当作选择环节的重要标准;二要为购销搭建低成本的交易平台;三要大力推动经济信息、仲裁等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四要尽快培育能充当市商的大型流通集团;五要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大众商品特别是农副产品拍卖网和滞销商品的尾货网,发挥匹配撮合功能;六要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组织化程度;七要创新交易方式,增强供求对应空间;八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高市场的搜索和撮合能力;九要大力发展产销一体化组织;十要推广供应链管理模式,实现供应链整合。
其三,物流要超越流通,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挥作用。现代物流发展已经逐渐进入全面、广泛、深入、细化的阶段,在生产、流通、生活、军事领域广泛存在:一是军事领域的物流,现代战争和现代军事活动是大量消耗资源的活动,从军事物资生产地向战场转移,必然是大面积、大数量的转移,而且还有严格的物资种类、时间和数量的要求;二是生产领域的物流。根据一般的估计,国民经济全部工农业产品生产过程和制造过程,除了在加工和在生长的时间以外,全部都是物流过程的时间;三是消费及后消费领域的物流。经过消费之后,还会出现排泄物、废弃物、毁损物的物流,这些物流不仅存在管理和技术上的难度,而且难以取得直接的、满意的经济效益,但涉及到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林英泽、陈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