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27日 星期日

    专家在“麻风病日”提醒:

    麻风病还没走远

    北京友谊医院 郑 杨 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麻风病室 袁联潮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27日   06 版)

        2013年1月27日,是第60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也是第26届“中国麻风节”,“加速行动,消除麻风危害”是今年的主题。

     

        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这是1953年世界卫生组织确立的。为调动社会各种力量来帮助麻风病人克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获得更多的权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

     

        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入了全球消除麻风病的行列,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决定自1988年起把“世界麻风病日”作为“中国麻风节”。旨在普及麻风病防治知识,消除麻风病恐怖和歧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免费查治麻风病患者约50万例,使麻风病年发现率大幅下降,麻风病的流行基本得到控制。但目前我国麻风病防治仍面临诸多挑战。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全国麻风病整体疫情并无明显下降,部分地区疫情出现波动,甚至呈上升趋势。

     

        我国麻风病防治现状

     

        目前,全国现有278个县(市)患病率大于1/10万,其中46个县(市)患病率大于1/万,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和湖南5省(区)。近5年,全国年均新发和现症病例分别为1700余例和6700余例,疫情无明显变化;新发患者中,延误诊断平均在3年左右,2级畸残者占20%以上;难治、疑似耐药病例和复发病例报告增多;一些地区不断出现新疫点,流动人口中麻风病例逐年增多,防治难度不断加大。另外,我国现有22万麻风病治愈存活者,其中超过10万人存在不同类型的可见畸残;约2万治愈残老者滞留在麻风病院(村)内。在某些地区,对麻风病的社会歧视和偏见仍然存在。

     

        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传染源主要是未经治疗的病人。抵抗力比较强的少菌型患者在患病初期表现为一块或数块表面干燥、边界清楚、不痒的红斑或斑块。之后可出现麻木感,伴皮损肢体周围神经粗大和肢体畸残。抵抗力比较弱的多菌型患者,在患病初期表现为面部、躯干和四肢的红斑或斑块、表面光滑的结节和弥漫性浸润,眉毛稀疏脱落,面部浮肿,皮肤有蚁行感。如果此时做麻风杆菌检查可出现阳性结果。目前,我国每年新登记的麻风患者的平均确诊延误期长达3年,这就为患者传染周围健康人群埋下了隐患。

     

        麻风病的传染方式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吸入或通过破损的皮肤接触麻风杆菌。与麻风病人一起吃饭、喝水、劳动等日常接触不会传染麻风病。

     

        我国对麻风病的诊断和治疗实行免费,报病有奖的制度。在麻风病的高流行区,麻风杆菌的感染是普遍现象,但是否发病取决于人体免疫力和与患者接触的密切程度。绝大多数人在感染麻风杆菌后会产生抵抗力而不发病。而麻风患者的子女或亲属则存在遗传易感性,加上密切接触病人,因而发病的危险性较高。麻风杆菌侵入机体后,一般潜伏期为2—3年,少数可长达10余年。

     

        自上世纪80年代,由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联合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后,全世界已治愈1300万患者。这说明麻风患者只要能够得到早期诊治,就能彻底治愈,不留任何后遗症。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可以避免留下残疾。

     

        高度警惕不痒的皮肤病

     

        麻风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并非易事。关键是很多患者因为没有皮肤瘙痒而不把这种皮肤病当回事。因此,当出现无瘙痒症状的皮肤异常时,应高度警惕是否为麻风病,尽快到当地专业机构明确诊断。

     

        一些麻风病患者因害怕遭到人们的歧视和孤立,初期常故意隐瞒病情,甚至不愿接受患病现实而错过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虽然后来接受了治疗,且治好了麻风病,但已经造成的残疾却无法全面恢复。

     

        专家提醒,预防麻风病的关键是切断传播途径。宽敞、通风良好、光线充足的居住条件有利于降低麻风病的发病率。此外,麻风病患者在打喷嚏时应用双手遮捂口鼻,然后洗手;密切接触者应在麻风病患者打喷嚏时立即回避;在麻风病高流行区,应尽量避免在劳动中损伤手足皮肤,一旦发生皮肤损伤,应立即加以消毒和包裹。最好的预防措施是及时发现病人并给予正规治疗,防治麻风病传播的最好方法是用联合化疗,彻底治愈所有病人。

     

        链接

     

        2011-2020年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

     

        麻风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目前,在我国部分地区仍是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为有效控制麻风病的流行,消除麻风病的危害,切实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根据当前我国麻风病流行和防治情况,2011年9月23日卫生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印发《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年)》。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力争使麻风病患者数量较2010年减少50%。

     

        《规划》按照近年麻风病患病率和发现率情况,将各省份划分为三类地区。一类地区包括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二类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东、陕西、甘肃、新疆;三类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河南、青海、宁夏。未来10年,我国麻风病防治的总目标是,到2015年,全国麻风病患者数量较2010年减少20%,全国以县(市)为单位麻风病患病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到2020年,98%以上的县(市)麻风病患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新发现麻风病患者中2级畸残者控制在20%以内。

     

        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麻风病研究室简介

     

        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创建于1978年,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热带医学研究所。首任所长为我国著名热带医学专家两院院士钟惠澜。研究所主要开展热带病,特别是寄生虫病的临床、科研和现场工作。研究所成立后,即应国内外需要,建立了麻风病研究室。20世纪80年代初,李桓英教授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创造性地在国内及国际上率先开展了非隔离的就地“短程联合化疗治疗麻风病的现场研究”。此治疗方案缩短了疗程,证实了其远期疗效,解决了麻风病的治疗难题,为数以万计的麻风病患者解除了疾苦,对消除社会歧视起到了积极作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有麻风病的国家全面推广此方案。1996年李桓英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提出“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结合的模式”,其可促进麻风病早发现、早治疗,是彻底控制麻风病的关键,该举措得到国际高度评价。

     

        2006年麻风病研究室开设了麻风病专科门诊,成为北京市唯一麻风病诊疗机构。负责诊治北京市及全国疑难麻风病患者,并承担了赴台湾居住者的麻风病排查工作。

     

        目前,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麻风病研究室是我国开展麻风病研究的重要机构,在国内外麻风病学界享有良好的声誉,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为早日实现彻底消灭麻风病的理想,耄耋之年的李桓英教授仍然奋斗在麻风病防治研究一线,并亲自到我国边远麻风病高发区开展现场工作。近年麻风病研究室科研人员在李桓英教授带领下,在麻风病传染源和传播链的基因分型研究,麻风病早期诊断研究,麻风病易感基因研究等新领域,开展麻风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必将为麻风病防治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