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26日 星期六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4)

    “肖团长”和八十多个汉剧娃娃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26日 01版)
    九龙孤儿艺术团剧照。 资料照片

        1月25日,是周奇、龙军两个孩子离开湖南常德武陵区九龙孤儿艺术团的第三天。一大早,武陵区南坪岗乡的一栋民宅内,艺术团团长肖宏国早早起床,来到一间宿舍门外,透过窗户望了望,两张小床空荡荡的。爱人明群英也起床了,像往常一样准备让两个孩子起床吃早餐,走出房门,突然意识到孩子已经被送到常德市福利院了。“有点想他们。”夫妻俩决定去孩子的新家看看。

        一路上,肖宏国心情不平静。周奇和龙军是目前九龙孤儿艺术团里最小的孩子,去年6月通过民政部门送到艺术团,周奇8岁,龙军11岁。就是为了给这些孤儿一个温暖的艺术之家,肖宏国操了10多年的心。

        2001年,经当地民政、文化部门认可,九龙孤儿艺术团正式成立。“我学过汉剧,我也是个孤儿,我懂孤儿。”肖宏国确定了一条“收养、培养、成才、就业”的办团路子。第一批共招收45个孩子,8岁到14岁之间,大部分父母双亡,还有的是只剩下父亲或母亲的准孤儿,以及服刑人员无人照料的子女。十多年间,艺术团共培养80多个汉剧娃娃。

        龙军、周奇进来没多久,便搬进了崭新的大楼。5层高的大楼是靠政府扶持、团长和朋友凑股建起来的。从最初租用河伏镇一个废弃的仓库,到租住武陵区南坪岗乡一栋三层楼的民宅,再到如今的大楼,九龙孤儿艺术团的家越来越大越舒适越温暖了。

        听说艺术团最小的两个弟弟被民政部门送到了福利院,民政部门告知艺术团以后不得再收养孤儿,李园感到有些意外:“我很幸运,碰见了肖团长一家人。”

        李园是艺术团招收的第一批学员之一。要不是她自我介绍,还真难以相信这个乐观、漂亮的女子有过不堪回首的童年。父亲服毒自杀、母亲改嫁他乡、弟弟溺水身亡。2001年被鼎城区民政局送到艺术团后,她的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

        李园说:“以前自己捡柴火做饭吃,吃了上顿担忧下顿,到了这里就不一样了。”团长的妻子明群英是艺术团的贴心厨娘。清晨6点,她便骑着自行车到菜市场买菜。一日三餐,荤素搭配,四菜一汤,隔几天还有各种营养品交替搭配。遇到哪个孩子过生日,还会单独开小灶。

        孩子们的教育是不能马虎的。肖宏国聘请老师给孩子们上课,按正规学校方式管理。后来又选择把孩子送到附近的学校接受全面系统的教育。龙军、周奇便送到了沙港小学。

        “有饭吃,有书念,有戏唱,想不到还能上电视台演节目。”李园说。肖宏国请来戏曲、歌舞、乐器等科目的专业老师,给孩子们讲梨园道德,说历史传奇,排古老大戏,练时尚歌舞,学魔术杂耍。无论寒暑,每天清晨,他还陪同孩子们一起到练功房苦练基本功。摔爬滚打、弯腰倒立、翻跟头、走圆场。他还针对孩子的不同个性、特色,确定不同的努力方向。李园扮演旦角,其眼神顾盼生辉,伍家友扮演丑角,幽默风趣,熊方弄起打击乐,精神抖擞……收养的80多个孩子都在艺术天地里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很快便能够演出《杨门女将》、《八仙过海》、《刘备招亲》等15出大戏和《狮子楼》、《鲁智深上梁山》等20多出小戏,并成为当地春节晚会、文化下乡、节庆汇演等活动的常客。

        肖宏国在帮孩子们用缤纷的油彩勾勒汉剧脸谱时,也在帮他们勾勒斑斓的幸福人生。

        刚开始,一些孩子的爷爷不放心,过来探望,悄悄将孩子拉到一边,问受冻挨饿没。有的还要在艺术团住几天观察一番。

        深夜,肖团长轻手轻脚巡夜,给孩子盖好被窝,给蒙在被窝里哭泣的孩子安慰;明群英天未大亮就已在灶台前劳累,夜已深还在灯下给孩子们缝补衣物;夫妻俩整夜整夜守在生病的孩子床边;肖团长自己两个年幼的女儿和其他孩子共吃一桌饭,情同手足……老人们感动地落泪了。

        伍家友的爷爷对孙儿说:“你跟着肖团长好好学,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吴平的爷爷对肖宏国说:“平儿就交给你了。哪天我真的要‘走’了,也走得安心。”

        肖宏国拉着老人们苍老的手放在自己的胸口:“我也是个孤儿,靠别人的帮助才有今天,您老就放一百个心吧。”

        80多张嘴呀,满满一大缸米,几天就见底。请来的老师要开工资。为了这些孩子,肖宏国把以前跑运输、做生意多年的积蓄全部搭了进去。

        更揪心的是误解猜疑。“你若不图名图利,会吃这个苦?”“是不是想把这些孩子养大了当自己的摇钱树?”

        肖宏国没有争辩,唯有用汗水和良心作回答。

        记者跟踪调查了这80多个孩子的昨天与今天。李园等十多个孩子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离开了艺术团;黄磊等十多个孩子在肖团长帮助下改行当上厨师或是创业当上小老板;郭琴、梅超等10个孩子创办了自己的艺术团;陈曼、唐明等20多个孩子被选送进常德汉剧院、石门荆河剧团等当地专业演出剧团;还有一部分留在九龙艺术团就业,每月能拿2000多元工资。这群会唱戏的娃娃都成为了传承汉剧的中坚力量。

        汉剧改变了孩子们的人生。肖宏国自豪地将孩子们获得的荣誉挂在练功房里:鼎城区职业艺术团表演大赛金奖,常德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汉剧展演”组织奖,常德市法治文艺宣传优秀剧团奖,湖南省城乡文艺汇演大赛一等奖,常德民间文艺“百团大赛”二等奖……

        民政部门近期的一个决定,让肖宏国对孤儿艺术团的未来有些担忧。“1月23日,两个孩子刚考完试,市福利院的车子就把他们接过去了。我对两个孩子说,我们会时常去福利院看望他们,等他们成年了,想回这里学汉剧,我等着他们回来。不管九龙孤儿艺术团还能不能办下去,他们在南坪岗乡,永远有一个家。”

        1月25日10时,肖宏国夫妻提着水果来到常德丹洲三湖村。“当初是龙军的爷爷把孩子交给我的,现在孩子有了新去处,应该让老人家知道。”70多岁的龙爷爷耳背,听不太清楚,肖宏国耐心地告诉他,并将孩子的新家写在纸上交给老人。“您放心,孩子到那里,条件好,我们也会经常去看望他。”老人连连点头。

        中午,常德市福利院,在一栋挂着“市脑瘫研究所”牌子的大楼里,肖宏国夫妻见到了龙军。

        孩子刚吃完午饭,十分高兴,粘着明群英问:“明妈妈给我织的毛衣织好了没?”明群英爱抚地告诉孩子织好了一定带过来。

        肖宏国没有看见周奇。原来1月24日,周奇的伯伯周泽丙得知孩子离开了九龙孤儿艺术团被送到市福利院,便从鼎城区万元村赶了过来,将孩子接回家中。肖宏国不放心,拨通了周泽丙的电话。周泽丙听说福利院里收养的很多是孤残儿童,担心周奇在那里过不惯,决定再苦都把孩子接回去。

        “我们家很困难,兄弟4人,现在只剩下两人,我和老二都50多岁了,还是单身。在九龙孤儿艺术团,我们是放心的。”在电话里头,周泽丙讲了自己的想法。

        不一会儿,电话里传来周奇稚嫩的声音:“我想你们。”

        肖宏国说:“我们大家也很想你,等你长大了,想学汉剧学艺术,就一定回来啊。”

        阳光投在肖宏国的脸上,眼里泛着晶莹的光……

        (感人故事,本报将继续报道)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徐虹雨 赵丁丁)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