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叔,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中坑明德醒狮团团长,像个小孩子一样,他每天都盼望着蛇年春节的到来。因为春节期间,他的醒狮团将亮相央视国际频道春节大型专题晚会。“整套表演叫《醒狮踩高桩》,7只狮子在下面伴舞,1只狮子在梅花桩上表演,群狮起舞向全球华人观众贺岁。”他指着眼前高高低低的高桩说,为了保证表演成功,他们现在每天晚上都进行排练,还邀请了市文化馆的专家做现场指导。
这个醒狮团,不仅在国内“逞威”,还舞向了海外,获奖无数。醒狮团的成员,可以说是“散兵游勇”,比如就有正在读大四的年轻小伙子。他们的身份大多是业余的,舞起狮子来却相当专业。“我们就愿意搞点文化项目,大家一有时间凑在一起,氛围很好。现在醒狮团不断地向前走,我们很高兴,浑身也有劲。”傍叔说。
目前,东莞正着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目的就是要让身处东莞的每个人,像傍叔一样,只要有兴趣、有时间,天天都在过文化节日,都能沐浴在文化的阳光里,最终实现一首歌里唱的那样,“让那快乐围绕在你身边”。
东莞劲吹文化惠民风
听到这个消息,年届七旬的萧伯“胸有成竹”,因为他觉得,自己所在的莞城街道肯定要“中标”。果然,今年东莞市府办一号文件,公布的就是公共文化示范单位的名单,6个镇(街)、10个村(社区)、10家企业榜上有名,其中,莞城在6个上榜的镇(街)中排在首位。
为了让普通百姓得到文化的实惠,东莞市出了一招:评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街)、村(社区、住宅小区)、企业,以榜样的力量引领整体提升。据悉,在全国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31个城市中,东莞是首个把公共文化示范单位的创建工作推进到镇(街)、村(社区)和企业等基层单位的城市。
萧伯的自信,源于他对莞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知根知底”。他是一名国企退休工人,爱好旅游,足迹遍布了全国。他更爱好高雅艺术,曾多次千里迢迢到北京观看演出。这几年,他发现欣赏高雅艺术,聆听大师讲演,再也不用那么辛苦地跑了。去年年底,台湾诗人余光中就在这里发表了题为《人生就是行旅,但应该是文化行旅》的演说;1月26日,钢琴家殷承宗在这里举行钢琴独奏音乐会。
从2005年4月起,每个周末,莞城街道的“文化周末”晚会都会在莞城文化广场报告厅如期举行,音乐、舞蹈、戏剧、民俗、影视等各种艺术形式的轮番上演,让东莞人如痴如醉。萧伯最喜欢“文化周末”晚会融入了讲解部分,欣赏与学习并重,主持人不仅和表演者交流,而且表演者还和观众互动,不仅让大家免费看了,还让大家看懂,知道其中的奥秘。“一开始很多人担心,不知这股风能吹多久,现在看来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我们正在引领文化惠民的潮流。”
一同编织美丽的“东莞梦”
陈国祥来自山东潍坊,曾经主修计算机,现在担任广东志成冠军集团工会主席,公司位于东莞市塘厦镇。
这里刚刚发生了一件“大事”:1月11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东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2全国打工歌曲创作、演唱大赛颁奖晚会在塘厦镇举行。
2004年,东莞看中塘厦镇企业多、新莞人多、音乐创作爱好者多的特点,以“原创流行音乐”为突破口,成立了全国首个打工歌曲创作基地。同年,东莞举办了首届打工歌曲创作大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音乐、文学爱好者的踊跃参与。前四届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3000多件,公开发行5张CD专辑、5张个人音乐专辑和1张交响乐演唱会DVD专辑,发行总量上万张。2012年的全国大赛更是盛况空前,共收到全国参赛作品4515首,成功挖掘出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名人名曲,唱响“中国好声音”。
陈国祥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并且已经小有名气,老家要组织大型文艺活动,都邀请他操刀、创作。
东莞文化馆副馆长崔臻和说,东莞有600多万名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与这座城市一同欢乐,一同记录生活的点滴、生命的感悟,一同编织美丽的“东莞梦”。
而梦想的编织并不容易,在东莞,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全面深入的文化服务,为他们的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去年年底,东莞市长安镇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全部建设完成,12个社区全覆盖,成为广大社区居民、新莞人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新闻信息和学习电脑技能的好去处。
1月12日,东莞市东城图书分馆组织社区文化管理员和全体图书馆工作人员,举办了一期公共电子阅览室操作人员培训。东城街道还完成了1个街道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全部23个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在东莞,文化气息四处弥漫,“抬头不见网上见”。
来自湖南常德的小舟,在东莞的一家灯泡厂上班。空暇时间喜欢到厂里的电子阅览室上网,同事告诉他,“东莞文化网”值得逛一逛,因为里边有好多的文化信息,可以不漏过身边的文化演出。
“东莞文化网”是去年11月22日启动,全方位为群众提供文化资讯。小舟发现,网站上有个“博物馆”,能直观地了解东莞的历史。在“馆藏品”专栏,运用三维立体技术,“白玉透雕龙纹帽顶”“紫檀雕素身六方形笔筒”“象牙雕人物柳亭图名片”等藏品,上下左右都可以看个清清楚楚,详尽的“现场”解说,让他对这些藏品的来历、成色、特征了解了不少。
“‘东莞文化网’的建设,有效整合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资源,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进一步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了公共文化的远程服务能力,让公共文化服务不再拘于一室一馆,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这样评价。
(本报记者 吴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