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21日 星期一

    新闻人物

    范绪箕:最“年轻”的百岁学者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21日   06 版)
    图为范绪箕。(资料图片)

        他是最早提出研制中国自制无人机的科学家,他的百岁人生,见证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他师从冯·卡门教授,是钱学森的同门,良师和益友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让他坚定了航空救国的志向;他挑战了“人类从事科研年龄的极限”,时至今日仍在辅导学生从事研究,“学生的学生的学生都已是教授”。

        他,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著名力学家和航空教育家范绪箕。1月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西北角一间不起眼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这位传奇老人。

        灰白头发一丝不乱,独坐窗下,桌上是一沓字迹俊秀的英文论文草稿,手边是逐页批阅的学生论文和各种工具书。与其交谈,幽默诙谐,妙语连珠。很难想象,眼前是一位百岁老人。

        每周一到周五,是范绪箕的工作日。早晨八点出门,到下午两三点钟回家,午饭就在办公室解决,照例是“两个包子加一个苹果”。退休29年来,他每天坚持上班6小时以上,带研究生,做课题,泡实验室。92岁和96岁那年,分别完成了两篇高水平论文。去年夏天,99岁高龄的他还去香港参加纳米技术与先进材料的学术会议,提交了大会论文。他说:“做研究就得时刻保持对前沿的敏感。”

        或许正是因为对于创新的敏感,让范绪箕浑身上下透着年轻。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评价他的老前辈:眼不花耳不聋,还在做创新型研究。这个百岁但非常年轻的学者,本身就是一部历史,一部“浓缩的航空航天发展史”。

        1914年1月5日,范绪箕出生于北京。1935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毕业后赴美留学。在加州理工学院求学期间,他师从世界航空科学泰斗冯·卡门教授,与钱学森五载同门,租住一套房。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范绪箕回国。除在航空研究所工作外,还先后在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45年,他在浙大筹建航空工程系。他自己设计图纸,自己出资买材料,师生一起动手加工,建成了我国第一座3英尺低速风洞。直到前几年,风洞迁到西北工大的部分还在发挥作用。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范绪箕奉命主持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三校航空系合并及筹建华东航空学院的工作。1955年,他被评为当时我国航空院校中唯一的一级教授。1980年,他就任上海交大第36任校长,推动一系列教育改革。

        范绪箕的研究从未停步。在他的办公室里,陈列着无人靶机、“歼十”、“飞豹”、ARJ21支线飞机、“天宫一号”的模型,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这位百岁老人的喜悦和牵挂。2012年珠海航展上,中国的各种无人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位最早提出研制无人驾驶飞机的科学家感慨地说,这是自己一生的理想之一,非常高兴看到理想正在变成现实。

        范绪箕告诉记者,他是《光明日报》的老读者,几十年来家中常看两份报,其中一份就是《光明日报》。对于新事物,他始终保持极大的兴趣。谈及创新,范绪箕说,我们的教育应当发现、呵护学生的兴趣,启发、鼓励学生去钻研、去创新。

        采访最后,记者问起长寿秘诀。范绪箕笑答:“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心无杂念。”他说:“抛却过多欲望,保持纯净的心,专注于热爱的事业,工作,让我快乐、健康、充实。”

        (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