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五光十色的娱乐城,一个土特产的露天超市。”曾经幽远淡泊的古城,一度被商业“榨干”了精气神——
重新设定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最近公布,记者再一次看到“凤凰”的名字,但也注意到,它由2006年《预备名单》中的“凤凰古城”变成了“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
这一改变的关键原因是,由于旅游开发过度,湖南凤凰古城作为遗产的“真实性”遭到严重破坏,如果继续以“古城”申报,则需要整改、恢复原貌的强度太大,几乎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
遗产?遗憾!
现在的凤凰古城什么样?记者实地探访。
高分贝的音乐与此起彼伏的叫卖混杂着;形式雷同却鳞次栉比的商店,无所不在。跨江而建的双层风雨桥和沿河两岸独具风格的吊脚楼民居,原是凤凰古城最具标志性的文化遗产。而如今,风雨桥一层被各种纪念品、土特产的商店盘踞,二层开设茶楼;吊脚楼则大都变身客栈,有的还弄了欧式落地窗。旅游的过度开发,导致这个湘西小城幽远淡泊的气息荡然无存。
作家冯骥才说:“如今的凤凰更像一座五光十色的娱乐城,一个土特产的露天超市。”原本应该是历史文化载体的古城,如今却被过度的商业开发“榨干”了精气神。
放眼全国旅游胜地,如同凤凰古城这般被“榨干”的,比比皆是。
双赢?两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上的数据显示:2012年,伴随渝湘高速、吉怀高速的建成通车,凤凰古城的旅游呈现“井喷”,年旅游收入达到1.78亿元,相当于全县GDP的65%。旅游产业为凤凰直接提供就业岗位两万个。
但是严重超标的游客量,已让古城不堪重负。据测算,凤凰古城的合理承载量为450万人次左右,而2011年,凤凰古城的游客接待量已经突破650万人次。
与过度商业化相伴的,是特色文化的消失。古城外,一位卖饮料的小店老板告诉记者,古城里几乎没有“原住民”了,自己一家也早在5年前就搬到了城外,原来的房子早已租给别人经营咖啡屋。
其实,去年12月1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就明确要求,“合理确定文物旅游景区的游客承载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认为,如果对旅游业不加以管理,任其无序发展,不将其纳入地方社会的管理范畴,不对环境和社会文化加以重视,最终会给当地社会、文化带来巨大损失。
沉沦?重生?
记者得到一份《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2013年度保护与管理目标责任书》影印件,封面上有湖南省相关领导与凤凰县负责人亲笔签名,时间为2012年12月17日,显然在“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之后。
《责任书》中关于“下步工作安排”的内容约有4.7万字,“以十大旅游提质项目为重点抓好项目建设”,“以六大旅游环境整治为根本抓好城市管理”等类似字样比比皆是,甚至明确写出“力争旅游每年直接为财税贡献2个亿以上”,而与遗产保护直接相关的内容只出现一次,不足200字,说的是力争申遗成功。
《责任书》以百分制进行考核,分“突出普遍价值的挖掘与研究”等8项,分值不等。这些工作中难度最大、最需要县政府花力气的就是“遗产地环境整治工作”,只占10分。而难度相对很小的“管理机构建设”等也是10分。
国务院《意见》明确要求:“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依法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不得将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作为企业的下属机构或交由企业管理。”
然而,自2002年1月1日起,凤凰县境内包括凤凰古城、沈从文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在内的8个旅游景点就以8.33亿元人民币转让给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其拥有50年经营权。至截稿前,记者获悉,湖南省文物局已对凤凰提出整改要求。
正当记者在失望中准备结束采访时,从县文物局了解到了令人欣喜的情况。
在各申遗点中,作为防御体系的中枢,凤凰古城仍然是保护的重点。记者获悉,目前县里已规定古城内不再新开饭馆,并逐渐将餐饮业全部迁出古城;同时提高商店的管理费、税费等门槛,并规定酒吧12点以后不能营业。此举意在淘汰一批商铺,以陆续回迁原住民,鼓励他们在古城经营土特产和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力求使遗产地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以最大程度的保存与延续。
期待——“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本报记者 李 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