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21日 星期一

    振兴中医药:民族复兴的重要战略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李慎明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21日   13 版)

        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从当今我国中医药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看,积极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不仅涉及保障广大百姓医疗健康的大事,也涉及我国经济产业创新的大事,涉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和弘扬的大事,甚至是涉及能否对全世界有所贡献、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大事。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能没有中医药事业的振兴,振兴中医药事业应是国家亟待认真制定和落实的一项重要战略。

     

        ◆中西医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地发展,真正的中西医结合也可能是产生新的医学理念和医学体系的有效途径。

     

        ◆国内外一些媒体上出现的恶意贬低甚至攻击中医药的言论,有迹象表明有着国际垄断资本的背景,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必须加快和促进中医药科技的进步,推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使之不断与时俱进,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来发掘、研究中医药理念,来拓展创新中医药事业,有可能是条捷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十七大报告也完全是这一提法。把发展中医药事业,连续写入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这具有重要意义。实干兴邦,现在的关键任务是落实。

     

        最近,国外一著名财经网站报导说:“西方制药公司对于他们曾经嘲笑的有着2500年历史的中药越来越持开放态度”;并说“世界上几家最大的制药商正转向中药配方开发新产品,将中药向全球推广”。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能没有中医药事业的振兴,振兴中医药事业应是国家亟待认真制定和落实的一项重要战略。

     

        我个人认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以汉医药为主体,并包括中华各兄弟民族的传统医药学在内的集大成的一门科学。它是以中国哲学思想和方法为指导,既包括医学,又包括药学,还包括针灸、推拿等多种非药物方法的医药科学。中医药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积极影响。1953年,毛泽东同志曾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1954年,他还在一次重要批示中指出:“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将是我们的罪过。”

     

        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从当今我国中医药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看,积极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不仅涉及保障广大百姓医疗健康的大事,也涉及我国经济产业创新的大事,涉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和弘扬的大事,甚至是涉及能否对全世界有贡献、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大事。

     

        1.从哲学的角度看中医药学对人类的独特贡献

     

        中医药学凝聚着我国各族人民的智慧,蕴涵着优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中医药学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哲学基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始终贯穿在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当中,并对中医药学起指导作用。而唯物和辩证的观点,也正是中医药思想的精髓。比如,中医药学理论和发端于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理论之间的关系。

     

        中医药哲学理论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中包括、蕴含并体现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中医学中的“五行之法”,体现了我国古代哲学关于事物彼此联系、相克相生、相容相和的哲学思想;中医学关于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形神相即的统一体的观点,体现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中医学的阴内阳外、阴阳相合的“阴阳说”,体现了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等等。

     

        中医、西医都是人类文明长期实践的结果,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人类本身可持续发展进步的宝贵财富。我们决不能排斥西医,并主张中西医并重;我们同时提倡中西医要认真地互相了解、配合。中西医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地发展,真正的中西医结合也可能是产生新的医学理念和医学体系的有效途径。我们也完全承认,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由于一些人的浮躁心理和一切向钱看思想的影响,庸医甚至伪医还有不少。但是,从哲学理念上说,中医是从整体出发到局部,进而有效地认识局部,通过调理整体来医治局部。而西医往往是从局部出发而不问整体,通过医治局部来改善整体。因此,总的来说,中西医的理念各有各的优长。从整体上说,西医检测的定性和量化等可能比中医直观、先进。秉持“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心物一源”的理念,从哲学理念上的返朴归真,在更高层次上从大自然中寻求人类健康与长寿之道之术,则有可能是整个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前进方向。

     

        2.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独有的卫生资源和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解决十几亿人的医疗卫生保健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切实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必须充分利用中医药这一宝贵的卫生资源。

     

        2003年防治非典工作中,中医药在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中医药的独特作用也初步显现,从而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积极评价与肯定,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其重要的现实价值日益显现。人们重新认识到,中医药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医药事业在不断发展和提高,已惠及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这是令人欣喜的。国内外一些媒体上出现的恶意贬低甚至攻击我国的经几千年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中医药的言论,有迹象表明有着国际垄断资本的背景,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3.切实继承和不断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不竭动力

     

        要继承创新,就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首先是要继承。中医药是有别于西医药并有着自己独特优势、自成体系的科学的结晶。绝不能借口中医药现代化,而使中医药丧失特色和优势,甚至丧失自我和自主,从而使中医药成为西医药的依附。中医药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才能有无比光明的前景。在继承创新中医药中,要加强中医药内部各个不同学派、不同门第之间的交流,加强医、药学问的沟通及针灸、推拿等各种医学、医术之间的切磋、交流。

     

        与此同时,中医学也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应有着博大胸怀,能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医自身完善与发展的必需。中医药学在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就吸取了当时哲学、社会学、人文科学以及天文、地理、气象、数学、历法、农学、化学、心理等多个自然科学学科的成果。在其发展的长河中,汲取了世界各民族医药文化,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是两个不同理论体系的医疗科学。它们之间,决不能相互代替,但是可以相互借鉴。中医药也要容纳其他学科包括西医药的医学成果,这样才能既保持中医药整体综合的优越性,又参考西医理化、生物的微观实验和实证分析方法,使分析与综合在更高层次上统一,才能不断发展。

     

        因此,要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就必须弄懂中医学中所包含的既唯物又辩证的哲学思想,深刻理解中医学理论的本质和特点,这既是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重要前提,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医学的精要所在。而不能对其赋予唯心主义的解释,变成不可捉摸的“玄学”。要做一个好的中医药事业的工作者,应该首先刻苦钻研中医药理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中国哲学研究的相关学者,应该深入研究、探讨和阐发内容丰厚、内涵深刻的中医药哲学理论。我们的中医药教学中,应该把中医药哲学理论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我们对于中医药宏大、深邃的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医药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和大创新就有了一个最坚实的基础。

     

        另外,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十分宝贵,我们一定要充分继承。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更为先进的哲学理念。新中国的石油事业是根据《矛盾论》和《实践论》起家,由李四光、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终为新中国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来发掘、研究我国古老的中医药理念,来拓展创新我国的中医药事业,有可能是条捷径。甚至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可能不无裨益。

     

        4.振兴中医药事业,为建立发展生命科学作贡献

     

        迄今为止,人们对科学的分类,较为普遍认可的是两大类,即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西方称人文社会科学)。但这两个学科中,都缺乏完整系统地对茫茫宇宙中各类生命体研究的学问,特别是缺乏对人类生命体研究的专门学问,也就是说,缺乏完整的“生命科学”。因此,可以考虑建立一门独立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之外、并与其相并列的生命科学学。

     

        生命科学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是:各种各类生命体与纯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与规律,单个生命体内部各类不同组织、系统之间的结构、相互作用与运行规律,各种不同生命体如微生物、植物、动物、人类等之间相互作用与规律,单个或生命群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与规律,人类自身生命、意识和人对自然、人类社会认知等生理机理与身心健康的规律。

     

        从一定意义上讲,生命科学是认知客观物质世界中的各种各类生命体即有机界的一般规律。这样,就可以把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人类生理学、意识认知学、医学等从自然科学体系中划分出来,进而纳入统一的生命科学这一体系。中医药科学是研究和发展生命科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振兴中医药事业,可以为建立和发展人类的生命科学学作出独特的贡献。

     

        5.振兴中医药事业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

     

        一是各级政府和领导应切实高度重视。建议中央政府可抽调各方精兵强将,首先制定好振兴中医药战略规划。

     

        二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组建一到两个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并鼓励民营中医药企业从产业化入手做起,国家给予先期或资金或贷款和税收上的支持。

     

        三是充分发掘我国中医药典藉和民间中医药力量这两个宝库的资源。

     

        四是培养扶持一支强大的中医药师队伍。

     

        五是搞好符合我国国情和中医药实际的教育和科研体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中国哲学研究的相关学者,应该深入研究、探讨和阐发内容丰厚、内涵深刻的中医药哲学理论。如果我们对于中医药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医药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和大创新,就有了一个最坚实的基础。

     

        六是搞好符合我国国情和中医药实际并与西医药互补的医疗体制。

     

        七是采取各种举措,促进中西医互相学习、密切配合。

     

        八是建立国家级中药材基地。对中药材应实行象烟草一样的国家专营。

     

        九是逐步使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中医药事业,不通过产业化的路径是难以想象的。中医药目前不强大,不是中医药的学理和疗效本身不强大,而是中医药产业不强大,只有产业强大了,才能带动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6.振兴中医药事业有着光明灿烂的前景

     

        当前中药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2009年4月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中医药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政策支持。现代中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家战略高度上被列入国家优先发展重点计划,并将以具有中国独立知识产权和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与生物医药产业并列为21世纪中国健康产业发展的两大支柱。二是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生命科学的突破,为中医药产业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和驱动力。三是中医药产业化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基础。可以期待中医药产业化的大发展,必将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开辟更加宽广的新天地。

     

        我们深知,继承弘扬中医药事业任重道远。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多长,中医药事业振兴的时段就有多长。但在具备了相同的客观条件的基础上,人的主观能动性则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我们有着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主导,有着众多医学特别是中医药专家和各级领导、相关学者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无疑有着无比光明灿烂的前景。

     

        链接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中医四诊就是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脉四种诊法。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出自《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脏腑阴阳气血有了变化,就必然反映到体表。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均要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故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之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