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21日 星期一

    在林海雪原编织冰雪梦

    ——内蒙古冰雪运动见闻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21日   09 版)
    图为海拉尔冬泳爱好者们蓄势待发。本报记者 侯珂珂摄

        北纬50度,伊敏河滋润着呼伦贝尔,这里的冬季气温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大雪纷飞、银装素裹的日子要持续到来年的5月,夏秋季节那丰富的色彩被一场场大雪尘封于遥远的记忆之中。若不是长年生活在呼伦贝尔,初来乍到的人们只能露出眼睛来和这个寒冷的世界进行交流。踩着厚厚的积雪走在路上,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呼伦贝尔真真切切的冬季就这样包围着人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

        多年前,“猫冬”是呼伦贝尔人过冬的形象词,长达八个月的供暖季让市民实在不愿意离开温暖的家。如今,在流经海拉尔区的伊敏河上,当地80多名冬泳爱好者凿出一块水面,每日在此挑战极限。这片中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冬泳水域,已成为呼伦贝尔冬季的一大景观,刺激着旅行者的感官。从呼伦贝尔的南大门扎兰屯到北国门满洲里,冰刀划过冰面的声音、冰球碰撞的声音、雪原上博克的冲撞声、头顶冒着“白烟”的运动爱好者的笑声,凝固在这片极寒地区的冬季。

        冰雪运动的“火种”一触即燃

        在寒冷的冰窟窿里游了一个来回,83岁的解占生浑身通红。“这是血液循环加速,刺激得皮肤发红,对身体好。”看到大家惊讶的眼神,解占生连忙解释。以83岁的高龄投入到冬季运动中,他们见证了呼伦贝尔冬季运动的起起伏伏。

        上世纪80年代,内蒙古冬季运动曾有过一段辉煌。在当时的全国冬季运动会上,内蒙古代表队的成绩始终排在第四或第五名的位置。不过,随着内蒙古体育发展战略的调整,冬季运动项目地位下降,导致内蒙古的冬季运动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大幅下滑,速度滑冰、冰球、短道速滑等运动队纷纷撤销或下放,在中国冰雪运动的版图上,内蒙古的地位一落千丈。

        “呼伦贝尔有着七个多月的冰雪季,我们这里的人对冰雪有着天然的感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的孩子人人会滑冰,人人爱滑雪,这可真不是说大话,冰雪运动氛围可好了。”解占生讲述着家乡人的爱好,“后来的孩子都成了‘小皇帝’和‘小公主’,内蒙古的冰雪运动的水平下滑了。不过,现在的教育理念又更新了,而且中国冰雪项目近年来成绩也好了,政府开始积极引导孩子和家长冬天走出家门,上冰场,上雪场。”

        在放弃冰雪运动近20年后,内蒙古体育局2010年重新将冰雪运动纳入当地重点发展的体育项目之一。大型滑雪场在扎兰屯、牙克石等市出现,越来越多的滑雪爱好者在零下40摄氏度的气温中飞跃而下。最让人难忘的,当然还是各个学校开始浇冰场,孩子们生龙活虎地在冰场上滑冰、打冰球的场景。在扎兰屯市实验小学,55岁的体育教师常青十几年来一直在教学生学习速度滑冰,即便内蒙古取消速滑队已经有20年。在牙克石市,体育教师出身的付皓借着当地人喜好滑雪的文化传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当地学校组织越野滑雪队,这支纯正的学生军曾多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级青少年越野滑雪赛。

        正如内蒙古体育局局长助理、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丹平所说:“‘万名青少年上冰雪’活动的热烈开展就是我们的决心。内蒙古冰雪运动的‘火种’一触即燃。”

        冰雪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内蒙古地域辽阔,冬季运动项目也风情万种。在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蒙古汉子为冬天的草原和森林带来了勇敢的色彩。数九寒天里,鄂温克旗巴彦胡硕“天下第一敖包”的草原已被皑皑白雪覆盖,牧民在近零下40摄氏度的雪地里,欢快地赤膊上阵,蒙古族摔跤“博克”、射箭等传统项目装点了雪原,在温暖的室内,蒙古象棋很受牧民欢迎。

        每年圣诞节前后举行的草原冰雪那达慕更具民俗特色,堪称不可多得的冰雪民族文化艺术。中蒙俄三国经常在草原上开展各种民族传统项目竞赛。近年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体育部门借助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积极推广富有民族特色的冬季冰雪运动。

        在祖国的北国门满洲里,异域风情的口岸城市让这里的体育运动呈现出交流多、传播广的特点。在这里,所有体育场馆对市民免费开放。在东兴社区体育馆,76岁的社区体育指导员李萍告诉记者,她是太极拳爱好者,这个体育馆的太极拳爱好者已经将这项中国传统文化体育项目带到了俄罗斯,他们的太极拳团队经常去俄罗斯表演,还吸引了俄罗斯人来这里锻炼。

        据满洲里市体育局副局长许薇介绍,满洲里地处高寒地区,要建设很多的室内体育馆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口岸城市的便捷因素使满洲里既承担着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的功能,同时又吸收着俄罗斯的运动精髓。许薇说:“俄罗斯各类少儿艺术体操代表团经常来到满洲里表演,为我们的艺术体操带来了灵感。”

        看到民族体育冬季项目的繁荣,李丹平表示,“冬季运动的发展也是冬季旅游的有力推手。对于体育部门、旅游部门和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举多赢。”

        (本报记者 侯珂珂)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