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20日 星期日

    先行先试,当好民办教育改革的探路者

    ——访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局长谢树华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20日   04 版)

        记者:全国民办教育看浙江,2012年12月初,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大会首次走出省会城市,选择在温州召开。这次大会既是对温州“破冰”民办教育改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温州改革成果的一次深度检阅。请问谢局长,国内教育界为何如此关注温州?

        谢树华:温州在民办教育改革领域的创新与突破已经引起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我原来在市政府担任副秘书长,直接参与了改革课题调研和政策制定,2011年11月到市教育局就任局长后,又直接参与了政策推进,对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切身体会。

        温州现有民办学校1626所,占全市教育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我常说,温州之所以能够先行先试民办教育改革是占了“天时”、“地利”和“人和”。“天时”,恰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颁布,温州就被国务院定为民办教育试点地区。“地利”,温州民营经济比较发达,为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和空间。更重要的是“人和”作用,对民办教育改革,温州各级领导重视力度前所未有,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召集了五次有关民办教育改革的专题会议,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召开了四十多次会议研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这样的力度是罕见的。各部门配合和协作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记者:的确如此,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对温州的评价很高,认为“温州的经验给民办教育的改革指出了一个方向,指明了一条思路,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外界好评如潮,温州是如何“领跑”全国的呢?

        谢树华:通过参与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我深刻体会到了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这句话的含义。2011年3月温州启动试点工作,通过7个月的课题调研、文件起草和深入论证,对当前民办教育存在的问题,梳理出破解之策,于2011年10月出台了民办教育改革“1+9”文件。2012年,我们进入政策试水阶段,在100所首批推进学校中全面贯彻“1+9”文件。在推进政策落实的过程中,我们边破边立,不断完善,出台了非营利民办学校会计核算办法、最低工资指导线制度、收费政策补充规定、金融支持优惠办法、民办学校教师临时性参加市本级社会保险过渡政策等5个政策,形成了新的“1+14”的政策体系。

        记者:温州是一块改革热土,过去外地纷纷来取经经济发展的“温州模式”,如今,其他城市又接踵而至到温州学习民办教育改革经验。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温州在哪些方面的创新和突破已被国内教育界认可和推崇?

        谢树华:温州民办教育改革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外界更关注我们对政策的突破和改革的力度。我认为,温州的改革主要有五大创新亮点:

        分类管理上的创新。分类不当导致民办学校无法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待遇,这是民办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温州对民办学校分类原则、分类办法、登记办法等都进行了明确规定。按照营利性、非营利性进行分类登记管理。非营利性的全日制民办学校按照民办事业单位法人进行登记管理,营利性的全日制民办学校按照企业法人进行登记管理,形成科学合理的有区分的政策体系。

        融资体制上的创新。我们成立了教育发展投资集团,为民办学校提供短期资金周转、贷款担保等服务。民办学校的收费权、办学权、知识产权、著作权、商标权都可用于银行质押,非教育设施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认定后可以抵押。

        产权制度和合理回报上的创新。规定“出资财产属于民办学校出资人所有,出资人产(股)权份额可以转让、继承、赠予,但学校存续期间不得抽回资金”。同时规定“登记为民办事业单位法人的民办学校……可从办学结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奖励出资人”。“登记为企业法人的民办学校享有《公司法》规定的相关产权与经济收益,按市场机制办学,按企业机制获取利润”。

        扶持政策上的创新。从财政、土地、税收、收费等方面为民办教育提供全面、分类的政策支持,体现了“综合改革”的要义。尤其是建立政府向民办学校购买服务的经费投入制度,符合市场规律。

        教师待遇保障上的创新。从社保、工资、培训、评优、流动等方面,全面破解二元结构。尤其是符合规定要求的民办学校教师均按公办学校教师标准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退休费、住房公积金、困难救助等待遇,从本质上建立公办、民办学校教师的平等地位。

        记者:完成政策顶层设计并进行政策试水后,温州“破冰”之旅给民办教育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

        谢树华:变化非常明显。首先,民办学校举办者的信心得到极大提振。税收、收费、融资、专项奖补、购买服务等政策的落实,激发了民办学校加大投入的热情。全市民办学校2012年头9个月基本建设和设施设备投入达3.55亿元。20所窗口学校,2012年暑期用于修缮和改善设施设备的经费至少在5000万元以上。

        按照公办教师标准建立民办学校教师参加事业单位保险的制度,教师培训、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等均纳入了公办学校教师体系,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得到显著加强,教师更加安心任教。

        更为可喜的是,社会力量办学热潮高涨。我们首批推出基础教育阶段10个项目,总投资30多亿元,其中1个项目已完成,7个项目进展顺利。永嘉县新办的瓯北高中,占地200亩,投资4.2亿元,公开向全国招标引进优质品牌教育集团入驻。

        记者:与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民办教育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你对下一步的深化改革有何想法?

        谢树华:温州仅是全国一隅,出台的“1+14”政策也仅仅是地方阶段性文件。因此,期待国家层面能加快顶层设计步伐,给温州试点更强力的支持,更宽松的环境。作为改革的先行者,我们要继续当好探路者的角色,继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科学的民办教育公共政策和优良的发展环境,努力让“温州试点”变成“全国示范”。我们今年拟遴选300所学校参与第二批改革试点,并推出第二批教育引资项目,继续吸引民间资本创办优质、高端的民办学校。在政策障碍上,需要破解登记为企业法人的民办学校的社会资产剥离及管理问题,完善民办学校对外投资的财务规范,规避办学风险,同时要合理确定政府对民办学校财务监管界限。要进一步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完善管理程序,简政放权,提高效率。同时,要引导民办学校提高教育质量,规范教师聘用机制;加强民办教育布局规划的引导,减少恶性竞争,避免浪费教育资源;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继续倡导优质公办学校帮扶民办学校,引导国内民办教育管理品牌来温州办学,改变闭门办学的现状。(本报记者 陆 健 本报通讯员 陈长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