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国务院在京召开了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宣布启动大兴安岭南麓、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5个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至此,新十年扶贫开发确定的11个片区全面启动了扶贫规划,扶贫攻坚号角再次吹响。
我国贫困现状究竟如何?连片特困地区缘何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主战场?今后如何更好地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工作?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骨头”
记者:当前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如何?
范小建:我国贫困现状具有四个突出特点:一是扶贫对象规模大。按照新的扶贫标准,2011年底扶贫对象仍有1.22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12.7%。二是返贫问题突出。扶贫对象经济基础薄弱,应对外部冲击能力差,自然灾害、家庭变故、市场波动等因素都会造成返贫,扶贫对象中短期贫困约占三分之二。三是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滞后。2011年全国11个连片特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91元,仅为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60.1%;片区内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8%,比全国农村高6.4个百分点;片区贫困发生率为28.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7个百分点。四是收入差距明显。存在三个大差距,分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贫困地区与全国的差距,都比较突出,有些还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扶贫开发聚焦连片特困地区
记者:从1月14日开始,本报连续关注集中连片扶贫攻坚,派出多路记者分赴连片特困地区,刊发了多篇报道。我们的同事在采访中有这样的感受: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加快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中之难,是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范小建:我也注意到了你们的这组报道,非常感谢你们关注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攻坚。
我国的贫困分布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这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新阶段的一个突出表现。这种不平衡,不仅仅是表现在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而且在中西部地区,也往往表现在中心城市与边远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在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片区的贫困问题更加凸显,这些地区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薄弱的环节。
记者:连片特困地区缘何成为新时期扶贫攻坚主战场?
范小建:这是矛盾最突出、最集中的地方,所谓“短板中的短板”。由于一般的经济增长无法有效带动这些地区发展,常规的扶贫手段也难以奏效。因此,对这些地区必须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强化各方面政策措施,集中力量,实施扶贫攻坚工程。只有如此,才能实现超常规发展,避免差距进一步拉大。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新纲要》强调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符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解决好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对于新形势下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生态安全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片区扶贫提升“造血”能力
记者:如何更好地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工作?
范小建:加大支持力度是一个方面,同时还要努力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的能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要把加快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整体改善区域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减贫增收,缩小发展差距,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当前,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已经从规划编制阶段转向全面实施阶段。接下来,我们要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比较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和保障有力的水利电力工程体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群众的住房、出行、饮水、就医、上学等困难问题;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努力提高发展能力;着力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因地制宜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加快提高人口素质和就业能力;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
(本报北京1月18日电 本报记者 何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