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京剧,如何传承和创新,是京剧创作者、表演者面临的一个课题。根据梅派名剧《生死恨》改编的京剧《韩玉娘》,作为梅派弟子董圆圆“意缘情圆”专场演出的压轴大戏,去夏在梅兰芳大剧院与戏迷见面,又参加了国家院团2012年优秀剧目展演和第十四届上海国际艺术节,荣获诸多奖项,好评如潮。
《生死恨》初稿是齐如山据明代董应翰传奇《易鞋记》改编——北宋末年,战乱中沦落金邦为家奴的青年男女程鹏举与韩玉娘结为夫妻,经过离散和艰辛,饱受流离坎坷之苦而大团圆。梅兰芳提出建议,为表现当时抗敌救亡,改变初稿团圆结局,增加生离死别的悲剧效果。许姬传据此改写剧本,姚玉芙把剧名改定成《生死恨》。梅兰芳与徐兰沅、王少卿共同创制了剧中男女主人公的新腔。1934年2月,该剧在上海天蟾舞台首演,梅兰芳扮韩玉娘,姜妙香扮程鹏举,连演三天,后又转到南京大华戏院连演三天。
《生死恨》原十九场,演出时间近六个小时,虽然后来改为十八场、十六场演出,但仍需五个小时左右。1936年以后,该剧较少全本演出。李瑞环出于对京剧的无比热爱,花了两年多时间,先后十易其稿,将原来十九场和十六场两个版本,改编为六场,易名为《韩玉娘》重新搬上舞台,获得当今观众认可,成为“推陈出新”的成功实践。
《韩玉娘》改编的成功首先在以当今京剧审美视角关注人物命运,注重人物情感表达,着重描绘韩玉娘在战乱之中孤苦挣扎的人生历程和心理感受,展现她在追求光明未来与理想爱情过程中的执著,讴歌一对乱世情侣至死不渝的深挚爱情,从而突出了韩玉娘善良美好的女性形象。
在突出主人公形象同时,删减了原剧诸多人物如宋将宗泽、金帅张万户、管家二老爷、部将哈须龙、黑须虎等,同时删减改编了诸多情节,既删除了十九场本的前九场,又对后十场有诸多改动,使情节更紧凑,完全围绕韩玉娘的个人命运进行取舍,删除枝蔓,全剧故事情节更加集中。
这些删减和改编,使全剧更合情理。例如原剧第十场中老商人瞿士锡因老妻下世,膝下无儿女,有意再娶一房,而花五十两银子买了韩玉娘。韩玉娘跪哭,告之已与程鹏举成婚的实情,瞿老丈马上送她去尼姑庵为尼。而改编本隐去瞿老丈,以瞿老妻和氏出场,韩玉娘在告知实情中,讲叙自己的遭遇,不仅弥补了删去九场中与韩玉娘有关的内容,而且也展现了和氏善良的心地和韩玉娘刚强的个性。
在《韩玉娘》改编本中,还围绕韩玉娘的命运,增添了一些有助于凸显男女主人公性格的内容,进而突出了剧作的文化精神与思想内涵。第三场一开场便是玉娘赶路逃难的场面,十二句的大段唱腔表现了韩玉娘匆忙逃出尼姑庵,仓促奔波,极度惊恐,异常凄苦,却又满怀希冀逃回南宋的行路旅途,很适合载歌载舞的身段表演,而原剧只是第十二场最后两句西皮流水板。第六场增加了韩玉娘、程鹏举生离死别之际的六段对唱,比原剧更具艺术感染力。
《韩玉娘》改编本基本保留了男女主人公的个性及命运,并保留了原剧几个精华唱段。如第五场开场与原剧十七场开场完全一样——韩玉娘内白:天哪,天!想我韩玉娘好命苦哇!紧接内二簧导板:耳边厢又听得初更鼓响……完整保留了一更至三更韩玉娘叹息命运,又于四更梦见程鹏举升官受赏之后迎接韩玉娘的情景。这是原剧描绘女主人公命运和心理的精彩场面,改编本整体保留,体现了改编者对传统名剧的尊重与传承。
《韩玉娘》一剧的导演高牧坤深入研究改编本后,秉承改编者的创作理念,特别强调了内心情感的外化和直入心灵的交流,从人物的唱腔、念白、表演和舞美、灯光、服装等各方面入手,力争使舞台呈现更为精致,声腔与音乐的衔接更为细腻,人物的塑造更为立体、更为动人心魄。
与此同时,该剧的舞美追求简洁、清新、淡雅。特别是在戏的结尾处,韩玉娘本应苦尽甘来、真爱梦圆之时,她却撒手人寰、魂归渺渺银河。白玉兰和并蒂莲瞬间绽放,以凸显韩玉娘的美德,并为整出戏增强了中国式悲剧的悲壮情愫。同时,用四片素雅的景片代替老戏中的二道幕,不仅使场与场之间的切换简洁、干净,也使戏剧空间的转换更为流畅,更有机地融于剧情,并符合戏剧节奏的推进。
《韩玉娘》一剧中的乐队没有仿照一般的“大制作”使用双管乐队,仅是在普通京剧演出乐队编制中增加了一把二胡。高牧坤说,在《韩玉娘》之前,梅派戏里从没出现过“高拨子”这个曲牌,这次为了表现韩玉娘逃难时的惊慌和痛苦,首次用了这个高难度的曲牌。
韩玉娘的扮演者董圆圆是梅兰芳之子梅葆玖的得意门生,扮相端庄秀丽,嗓音高亮圆润,唱腔婉转优雅,艺术领悟力和表现力很强。董圆圆认为:“改编后的本子演起来就顺得多,韩玉娘爱国、重情守义、坚贞贤惠的品格被鲜明地立了起来,形象也符合梅派的定位,并为程鹏举增写了思念韩玉娘的西皮唱段,体现了他有情有义的本真。更可贵的是,这版剧本保留了梅派的经典唱段。情节简洁、紧凑了,人物形象鲜活了,演员的创作空间也就更大了。”
当董圆圆演唱的“西皮”、“二黄”、“高拨子”、“反四平”等唱段时,引来观众阵阵喝彩,她的水袖、圆场等程式技巧更是锦上添花。第五场,董圆圆巧妙行腔,如泣如诉地演唱“耳边厢”及表现一至四更的唱念做舞,表达了韩玉娘的凄楚悲怆,怨而不怒,表达人物心理,成功塑造了韩玉娘这一艺术新形象,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久久回味。
《韩玉娘》的改编演出,为京剧适应新的时代、传承发展京剧艺术做了成功的探索。李瑞环说,“京剧,我主张发展,但必须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京剧也应当改革,但改革是为了使京剧更好,而不能改行、变种。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无论如何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弄丢弄坏了。”
(作者为戏曲理论家、北京梅兰芳纪念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