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17日 星期四

    把病人生命看得高于一切

    ——记河北省衡水市冀州职工医院老医生吴殿华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17日   03 版)
    吴殿华为当地养老院的老人们义诊。本报记者 耿建扩摄

        “平时血压最高到多少?心脏有没有感觉不舒服?”1月5日,冒着零下10摄氏度的低温,2012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全国劳动模范、河北省衡水市冀州职工医院78岁老医生吴殿华,来到武强县中心敬老院,握着李世涛老人的手,仔细询问他的病情。这是自2012年12月19日开始,吴殿华带领的医疗队义务巡诊的第8站。

     

        冬天的气温连创历史新低,让吴殿华记挂起住在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天气冷,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很容易发病,一不注意还会危及生命。我得去看看他们,不然心里不踏实。”于是,他准备了价值3万余元的急救药品,携带着心电图机、血糖仪等医疗器械,组织起4人巡回医疗队,计划走遍全市11个县(市)区的光荣院、敬老院、养老院,为老人们免费送医送药。

     

        每到一地,吴殿华一行顾不上休息,立即开展工作。吴殿华为患有重病的老人开方送药,并再三叮嘱应注意的事项。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在医院才能进行的医疗体检,老人们乐得合不拢嘴。

     

        其实,义务巡诊这样的事情对吴殿华来说,已是寻常之举。翻开他60多年的从医史,可以说,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我永远都是人民的医生。不管面临什么困难,只要病人需要,我都义无反顾地去做,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吴殿华用60多年的时间对自己的这句话践行不渝……

     

    “哪怕救一个人,我心里踏实!”

     

        吴殿华在当地被人们称为“救灾专业户”。从1956年海河洪水到邢台地震,从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再到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吴殿华一个不落,全部参与了救援。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当晚,有着丰富抗震救灾经验的吴殿华敏感地意识到:短时间内,灾区缺的不是钱,而是人,尤其缺少像他这样有丰富救灾医治经验的外科大夫。

     

        深夜12时,他和老伴儿焦静商量:“灾情太严重了,我要到灾区去。”第二天,由他组织的7名志愿者参加的救灾医疗队毅然奔赴灾区。5月14日早到达德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人激动地说:“你们是外省到达的第一支医疗队,来得真是太及时了!”

     

        吴殿华是当时赴川救灾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他所带领的医疗队是全国赴川救灾的首支民间医疗队。19天里,吴殿华转战四川德阳、绵竹、什邡、北川等重灾区,共会诊筛查伤员5000余人,救治伤员184名。

     

        2010年4月14日,看到玉树地震的消息,吴殿华抛下正患脑栓塞的老伴儿,驱车35小时,跨越3000多公里赶到玉树,共检查、会诊、抢救800多名伤员。

     

        2010年8月7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他不顾家人劝阻,跨越5省区,行程数千公里,前往参与救援,成了舟曲县医院资深的技术专家。共救治伤员156人,会诊人员不计其数。

     

        2012年2月,吴殿华又奔赴出现历史罕见极寒天气的内蒙古呼伦贝尔义诊。茫茫雪原,年迈的吴殿华踏着厚厚积雪,深入到牧民家中送医送药,救治义诊牧民110余人次,发放价值3万多元的药品。

     

        2012年9月7日云南彝良发生地震灾情后,吴殿华于9日一大早赶赴灾区。冒着余震、泥石流危险,年近八旬的他连续奋战了十个昼夜,赢得了灾区人民的称赞。

     

        “无论何时,只要国家、人民有需要,只要我还能走得动,就一定冲上去。哪怕救一个人,我心里踏实!”吴殿华这样说。

     

    “俺和吴大夫是‘骨肉亲’”

     

        如果细心会发现吴殿华走路有点“瘸”。“人老了,腿脚不灵便啦。”这是吴殿华的解释。然而,吴殿华的老伴儿焦静悄悄告诉记者,现在老吴的腿疾与当年的取骨救人有关。

     

        时间回溯到1961年,吴殿华所在的冀县医院接收了患有腰椎及膝关节结核病的患者孔秀玲。时任外科主任的吴殿华诊断后得出结论:要治愈,唯一办法就是施行病灶清除和植骨固定手术。可取谁的鲜骨呢?孔秀玲只有一个患精神病的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思来想去,最终,吴殿华决定亲自献骨。1月5日这天,手术进行。他从自己右侧髂骨上取下大小五块鲜骨后,尽快将伤口做了包扎,并迅速地将一块一块的鲜骨移植到孔秀玲的身上。手术做得很顺利,他却全然不知自己腿上的鲜血已染红了绷带……孔秀玲康复出院时激动地说:“俺和吴大夫是‘骨肉亲’。他是俺的救命恩人!”

     

        这份特殊的“亲情”,让孔秀玲一家感激不已,他们也因此与吴殿华成了永远的“亲戚”,50多年来往不断。现在孔秀玲老人已经过世。她的孙子李明现如今是冀州职工医院的医生,他说:“当年要是没有吴院长植那个骨头,俺奶奶也活不到那么大岁数,我也是个大夫,从吴院长身上我体会到,虽然说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但把病人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却不是每一个医生都能做到的。”

     

        吴殿华面对自己“动的刀”却不止于此。1960年,冀县董庄的女红旗手刘孟恋在参加劳动时,右胳膊被铡草机所伤,不仅失去了右手,连半截胳膊的皮肤也被勒掉了。县医院将任务交给了外科主任吴殿华。为了保住刘孟恋的胳膊,唯一的办法就是植皮。可移植她自己的皮肤,她早已体弱难撑。这时吴殿华毅然站了出来。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8块皮肤为病人做了移植。献皮的是吴殿华,手术医生也是他!手术成功了,吴殿华的血流了一腿,刘孟恋感动得哭成了泪人……

     

        如今,“取骨割皮”的故事仍然在当地流传。“在吴院长眼里,患者就是亲人,是爹娘、是兄妹!”同事们这样说,乡亲们这样说,被他救治过的病人们更是这样说。

     

        他的义举赢得了大家的尊敬,也赢得了党和国家的肯定。1960年,他被评为全国劳模;1993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院长;1998年,他被国际卫生组织命名为“世界优秀医学专家”;2008年,他获得“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还被评为感动河北十大人物;2012年又进入感动中国人物候选名单。

     

    有钱没钱都看病

     

        1998年,吴殿华从冀州市医院院长的岗位上离休。但忙碌了几十年的他闲不下来,又贷款创建了冀州市职工医院。创建之初,吴殿华就制订了扶贫计划,设立了扶贫病房,公开承诺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贫困户和下岗职工看病实行特殊优惠,住院费减免20%。对个别家庭特别困难的病人,医院坚持做到有钱没钱都看病。

     

        医院从最初的七间小平房发展到目前3500平方米的门诊病房楼,门诊达30万人次,住院两万人次。十几年来,吴殿华先后为困难病人减免检查治疗费用50多万元,成为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的、人们信得过的医院。

     

        作为一名医生,吴殿华有一个习惯:手机不离身,且24小时不关机。凡拨打他的电话,响铃不超过三下,他准接。从一名学徒工,到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吴殿华的名气越来越大,可他从不摆专家权威的架子。不管是谁,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患者找,他总是随叫随到,一次也没推辞过。

     

        老伴儿焦静介绍,曾有一个晚上,病人家属喊了他八次。第二天别人问:“你还能睡觉吗?”吴殿华笑着说:“我睡了九觉!”

     

        始终保持在岗和值班的状态,吴殿华历来如此。农民刘文雪遭遇车祸,吴殿华组织实施脾脏切除手术,守在患者床前三天三夜;为一名宫外孕大出血病人施行紧急手术,病人得救了,吴殿华却因疲劳过度晕倒在手术台旁……

     

        生活中,吴殿华不缺钱,他有离休金,老伴儿也有退休金。4个儿子的事业也都很红火。所以当吴殿华提出,在医院后面再建个老年公寓时,全家人都反对:“离休了不歇班,甚至比正常上班的都忙,这又要折腾什么呀!”

     

        可吴殿华有自己的理由:“咱们以医院为依托办老年公寓,既能让我这个老医生发挥一技之长,还能让老人们在这里既就医又养老,也算是为应对老龄化社会办件好事!”2004年,吴殿华以医院为依托,创办了康乐老年公寓。目前有来自衡水、沧州、北京、四川等地的50多位老人入住。

     

        这几年物价涨得厉害,但康乐公寓一直执行开业时的收费标准。住在公寓的沧州老人赵春华曾主动向吴殿华要求:“老吴,街上卖的烧饼都涨钱了,咱公寓的饭菜该涨就涨啊!”可8年来,老年公寓的饭菜始终一分钱也没涨过,公寓从开张就没赚过钱。

     

        “能多做点有意义的事就多做点。”吴殿华所做的远远超越了一个医生的界限:他和老伴儿在冀州市妇联的支持下,创办了受害妇女庇护所,为受害妇女提供生活、医疗、心理救助;他资助贫困学生上大学;他春节慰问焦杨村80岁以上的老人;他屡次为灾区捐款捐物;他捐资助教、救助先心病患儿、资助家乡修路……粗略算下来,离休之后的10多年间,他已向社会捐资不下30万元。

     

        “您打算什么时候真正离休啊?”面对记者的提问,吴殿华说:“能干就干吧,什么时候干不动了就歇下来,哈哈,也没想过离休的事。”

     

        这就是吴殿华,一个有着6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人民医生!(本报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李 丽 张洪静)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