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16日 星期三

    光明人物

    精神硬骨头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农业局局长杨法谊素描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16日 01版)
    杨法谊(左)在观察农作物长势。

    本报记者 崔志坚摄

        患了双侧股骨头坏死的他,沿着盘山公路来到辽河村,一瘸一拐地到农户家查看野山药人工栽培进展,进地里观察玉米长势。

     

        百姓称赞他:局长本姓杨,农民心里藏。

     

    不让群众跟着瞎折腾

     

        49岁的王庆玉家住修武县周庄乡孟村,人称“王折腾”,从村里折腾到村外,又折腾回村,就是不愿在地里折腾。

     

        4年前秋收的一天,杨法谊来到了王庆玉养鹌鹑的院子,两个汉子,一搭上话就热热乎乎谈了起来。王庆玉一支烟还没抽完,就答应了做粮食高产示范户。

     

        2007年3月,42岁的杨法谊调任县农业局局长、党组书记,新岗位,也是老本行。他1987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农学系,曾为中原粮食生产区培养了一大批粮食生产骨干。

     

        在杨法谊记忆里,小学时就割草积肥拾麦子,读大学有些课就在实验田里上,毕业后被分配到修武县王屯乡当上了农业助理。后来,工作几经调整,要么直接从事农业、农村工作,要么协调“三农”,围着农口的时间最长。

     

        修武是个小县,山川各半,仅有耕地36.9万亩。对县情,杨法谊不仅了解,还常比较,跟周边平原县比,修武粮食生产保持了增长,但农业生产条件并不突出;相比北山已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景区的云台山,南川尚无叫得响的特色农产品;闻名中外的焦作怀山药,是周边县的“祖传”,修武农民并无种植习惯。

     

        正因为掂量得细、琢磨得透,杨法谊理出的思路得到局班子成员的一致支持:按照各自分工,独当一面,为“粮食争高产,农业创特色”辟出大道。

     

        先看地,后见人,再面谈。当年麦播时,杨法谊就出现在了郇封乡裕国庄村焦小金的5亩地地头,请他当了粮食高产示范户:试种新品种。从施有机肥到犁地耙地,杨法谊一样一样把新品种播种的要求,提前反反复复跟焦小金交待了多遍。

     

        看到地整得垄直、土碎、肥足,杨法谊轻快地从车上拎下50公斤麦种,提到了播种机旁,还没跟焦小金搭上话,就听有人说:“就这么点种子,能高产吗?”说话的是在同一片地备播的一位年轻妇女,她从耧里抓起一把种子:“咦——还瘪成这样。”

     

        听到这话,杨法谊笑脸不变,应道:“咋?不相信,明年打的麦,肯定比你多。”杨法谊明白,到底能不能高产焦小金心里也没有底。杨法谊还明白,群众最怕跟着瞎折腾。

     

        从麦种下地,杨法谊得空就往焦小金的地里跑,从越冬水到返青水,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把焦小金叫到地里交代。小麦分蘖时,焦小金心里就已经有了底儿:平均每株多分两到三个蘖。麦收时,一亩地竟然比别人多收了100多公斤,麦子刚晾晒完,全被知道的人上门当成种子“抢”了去。

     

        转眼又到了麦播,杨法谊得挤出时间一个示范户接着一个示范户跑。粮食高产释放出杨法谊更多的活力。小麦高产技术8句话,随着他到了田间地头:

     

        多施各类有机肥,

     

        普用土壤调理菌,

     

        定产测土施底肥,

     

        因时因地播种匀,

     

        起身前喷化控剂,

     

        拔节后追攻穗肥,

     

        扬花前后巧防病,

     

        补喷微肥夺丰收。 

     

    “要干得让群众服气”

     

        窟窿秋,不少收,是当地流传的种地老话,说的是玉米苗少几棵,也不用补,有个窟窿,也不少打秋粮。

     

        郇封镇王李张屯村年近60岁的李全道,是从乡里退休回村的干部,不但信这一套,还能讲出个道道,村里人尊称“老干家”。

     

        杨法谊找李全道推广高产玉米,没曾想,俩人会摽上劲儿。

     

        高产玉米株距小、行距大,杨法谊刚刚简单介绍几句,老李一听说株距要密上好几倍,立马打断话,连连又摆手又摇头:那可不中,密成那样咋透风,没那样的弄法儿。

     

        争执之后,老李退了一步,杨法谊“占”了点光:10亩地,只留一畦按老办法种,其余的采用高产种法。老李感到心里有底,按部就班暗暗使劲,肥没少上,劲没少出;杨法谊胸有成竹,拔节化控、施攻粒肥,关键环节一天不止一趟往地里跑。

     

        玉米出了穗,已见分晓。一上秤,高产玉米产量高了一大截儿,平均增产30%。村支书孙金仁忍不住跟老李打趣:“老干家也不中了吧”。

     

        这事很快一个村又一个村传开去,又有一批“老干家”成了粮食高产示范户。

     

        今年59岁的张世恩十几年前下岗后开了个农资门市部,杨法谊急着给示范户送几袋水溶性复合肥,撞到张世恩的店门口就进了去,一看只有硝酸磷、碳氨、尿素几样传统肥料。

     

        杨法谊跟老张唠:“你这是做买卖,观念落后,经营的东西也落伍,要学会服务,为农民的粮食高产服务”。毕竟干了几十年的供销,听了杨法谊的一番话及其介绍的新产品,张世恩很快就把自己空荡荡的门市部用新肥料“武装”起来。

     

        “你的地底肥上得足啊”,王庆玉忘不了第一次见杨法谊听到的这头一句话。回村养鹌鹑后,离自家的7亩多地就隔条进村的路,王庆玉就把卖剩的鹌鹑粪往地里上了些。

     

        杨法谊这一张口,王庆玉心里就暗暗佩服:这人不一般,眼中有活儿。俩人站在院门口就聊起了粮食高产,从备播到田间管理,从施肥到药剂喷防,交谈甚欢,听得王庆玉心悦诚服。

     

        来年5月上旬,按要求对麦田“一喷三防”后,王庆玉就去围着鹌鹑转了,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黄玉莲与技术员下乡路过,她们知道杨法谊正发高烧在医院输液,就特意拐到王庆玉的地边,还真发现了情况:一整畦中间的麦叶比两边的黄,本该绿油油的麦地,变成了“彩条田”。

     

        她们了解情况后,又到地里来来回回看个不停:喷防时间没问题!药剂、微肥兑水配比浓度没问题!问题会出在哪儿呢?难道种子有问题?不应该啊!

     

        王庆玉知道自己种的是个新品种,不知道杨法谊在医院,见黄玉莲急得泪水都快出来了,就悄悄通了个电话。没过多久,杨法谊人来了,还带来了缓解药害的“芸大120”,原因也从王庆玉身上找到了:来回走在田垄上喷药时,挥大臂甩喷杆,回摆时还有个停顿,这一甩一顿,垄中间四、五行麦的受药量就多喷了好几倍,麦叶子受不了。

     

        真是隔衣把脉啊。这一下子王庆玉彻底服气了,佩服不已,更惊讶不已,这才知道,杨法谊不是跛子,走路一瘸一拐,是患了股骨头坏死。

     

    “要吃苦在先”

     

        “你们是咱局的宝,轮流下乡,别仨人一起跟我下乡跑,累坏了身体,”杨法谊常常对农技站站长李胜利、高级农艺师黄玉莲和王爱萍说。杨法谊没想到自己小心应对的腿痛出了问题。

     

        2009年农历正月十九,杨法谊被确诊为双侧严重股骨头坏死。

     

        “介入治疗。”经过求医咨询对比,杨法谊准备做介入手术,为了不让妻子担心,他来到妻子工作的焦作市温县做手术,手术中还不断与医生交流,宽慰妻子。手术后休息了一周,他就忍不住下乡去了。

     

        杨法谊的办公室从二楼搬到了一楼,省去了疼痛时两个人架着他上楼的麻烦。医生说,不注意休息,将造成股骨头塌陷,就会残疾,走不成路,除非手术置换。杨法谊求教老中医,自己也潜心琢磨,把云南白药与蜂蜜、醋和成药膏,敷在脚踝处,尝试着进行治疗。

     

        杨法谊说“下乡走一走,还会增加吸收”,戏称“下乡疗法”。粮食高产的步子没停,“下乡疗法”好像也管了用,杨法谊丝毫没有因病痛分心。

     

        每天上班,最短时间处理机关事务,文案工作晚上处理,这样,杨法谊挤出了更多的时间下乡。

     

        手机里的示范户号码由几个增加到了400多个,杨法谊重新整理把示范户姓名前加上村名,方便查找。

     

        刚开始,45岁的张小新并不乐意当示范户,他曾在企业长期干营销,在新疆就住了10年。后来,回乡在丰收路边做起了自己的水泥构件生意,家里的10亩地,只是捎带着种种。

     

        有一天晚上6点多,小新正在吃晚饭,杨法谊打来电话,小新以为又劝他当示范户,听电话才知道,刚来一车新肥料,想放小新家里。家里好几间房,还有院子,放肥料没问题,小新满口答应了。

     

        过了不久,小新刚搁下饭碗,运肥料的车没到,杨法谊人先到了,和小新一起清理放肥料的房间,一直到肥料卸完堆好,还没离开。

     

        能这样吃苦在先的干部多好啊!张小新后悔自己草率拒绝了当示范户。

     

        2011年7月19日,修武普降中到大雨,杨法谊照例从县城东巡看到了城西,把可能出现玉米倒伏的地块看了个遍。司机郑永志跟他多年,几乎和他一样熟悉示范地块。

     

        “昨天刚去过小新的地,应该没啥问题,今天不去了吧?”看到雨幕中李村的牌子郑永志说。“人民路的沙河桥正施工,说不定地里会积水。”杨法谊不放心。

     

        还没到地头,杨法谊就看到昨天还堆在桥头边的一堆土不见了,心想:不好!果然,最靠近桥头玉米地已有积水,那正是小新的10亩示范田。杨法谊让郑永志到地里查看积水情况,他从车后备厢里取出了铁锨,来到了桥头。

     

        原来堆土推到路边挡住了排水沟,小新那块最不该积水的地先进了水。杨法谊知道,在堆的虚土上挑个浅排水沟,水冲沟扩就会顺畅地排出去,跳到虚土堆里,脚会陷下去反而成了和稀泥。

     

        郑永志来到桥头时,杨法谊已放下雨伞,站在沟南沿一锨一锨地挑土开排水沟。郑永志知道劝不住,扔掉雨伞跳到沟北沿,俩人轮换着你挑几锨我挑几锨。

     

        从虚土上挑开短短两米多的排水沟后,杨法谊拄着铁锨才能站稳,郑永志把他从沟边扯上来,几乎是拽着胳膊背着到了车旁,扶进车。蹲下帮杨法谊脱袜子,泥水、药膏已透过绷带与袜子糊在一起,袜子没脱下来,郑永志鼻子发酸两眼直发热。

     

        “走吧,没事,说不定这样疗效会更好呐”杨法谊拍了拍郑永志说,然后,拨通了张小新的手机:“你送货回来后,到地里看看,有没有倒伏”。

     

        示范户增加了,示范地块增多了,修武渐渐成了国家级、省级育种专家挖掘新品种最大潜力的试验场,各级栽培专家验证农业新技术最佳效果的数据库。百农矮抗58、浚单22、水果玉米、日本黄金薯、晚秋黄梨等一批适宜本县种植的特色农作物新品种开花结果,农民增产增收。

     

        2010年,修武创三项粮食单产全国纪录,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011年,修武粮食生产又创两项全国纪录。

     

        2012年,修武粮食生产再创两项全国纪录,实现了粮食生产9连增。

     

        穿过绿色的平原,来到绿色包围着的东黄村,65岁的种粮大户王祖刚说:局长本姓杨,农民心里藏。(本报记者 崔志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