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我们这里干部群众的体会可深刻呢!”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党委书记钱江听说记者来采访,热情地说,“大圩有15个村,你可以随便去看看、谈谈。”
一条条整洁的乡村公路,两旁是整整齐齐的行道树,放眼望去,是绿树掩映的村落、排列有序的葡萄园、成片成片的树林……南望巢湖、东临淝河的大圩,依靠环境治理和产业调整,把昔日的水窝子改造成“格田成井3万亩、路林交错水相映”的美丽花园。美好环境,优良生态,每年吸引着上百万人来此休闲,也让大圩村民由此过上幸福生活。
“村里的土地通过流转,成了集中连片的绿化地和葡萄园。”磨滩,是个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村落。村支书张承凤告诉记者:“我们不仅天天生活在良好的生态里,而且还靠生态增加收入。”正说着,路边树丛中走出一个人,张承凤介绍,他是回乡种树的史老板。史老板名叫史砚斌,是一家园林公司老总,6年前租了200多亩地种树。“用地付租金,常年还有20多个村民干活拿工资、上五险。临时用工每天最少也要付五六十元。”史老板向记者道出了村民在美好生态中增加收入的原因。
给下水道盖起盖板,村中的小小文化广场打上水泥地面,妇女和老人正在给房前屋后的树木涂上石灰水……走进圩西村,记者看到的是一片忙碌景象。“这是利用乡村游的冬闲时间,村里组织环境整治。”村支书周书斌告诉记者,大伙儿尝到了美好环境的甜头,所以积极性就很高,许多事都是自己动手干起来。
全国文明乡镇、生态镇、农业旅游示范点、民间文化艺术之花……大圩依靠生态文明建设树立自己的品牌。“我们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钱江告诉记者,“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让我们认识到,生态文明关键在人,不管是在生态上还是在人的文明程度上,大圩还要加油!”(本报记者 李陈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