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13日 星期日

    苴却石砚

    作者:郭俊锋 撰文/摄影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13日 10版)
    牧归图
    精雕细刻
    鸟瞰大龙潭彝族乡
    手工绘图
    乌龙戏珠
    选材

        隆冬季节,我们踏入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路两边规模不一的砚台作坊映入眼帘,叮叮咣咣的敲打声吸引着我们走进了苴却砚的世界。

        作坊的工人师傅见我们来到,停下手中的活儿,主动向我们介绍苴却砚的妙处。攀枝花的砚石,不均匀地分布着粒状的白云石和黄铁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石眼”“玉眼”或“铜钉”。我国制砚史上历来就有“七珍八宝”之说,即在一尺见方的砚台中有7个嫩绿色“石眼”为珍品,8个“石眼”即为瑰宝。而攀枝花苴却砚的“石眼”数量多则有100个以上,“石眼”的直径大的超过了4厘米。许多“石眼”的中心又有紫红色或者金黄色的“钉”,这在国内极其罕见。艺术家巧妙利用这些天然的“石眼”“铜钉”,雕琢出集实用、收藏和把玩于一体的艺术珍品。

        攀枝花苴却砚,“珍”在石质好,“贵”在石料奇,“名”在工艺精,有隔热绝缘之功、哈气研墨之妙,被誉为“砚中珍品”。目前,攀枝花境内约有上万人从事苴却砚相关产业。攀枝花这个“阳光花城”正是由于苴却砚所具备的文化艺术承载力,打造着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