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13日 星期日

    “小厦门”10年长成“大厦门”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13日 01版)
    跨越厦门岛内外的海沧大桥。张向阳/CFP

        翻开福建厦门地图,人们会发现,厦门岛四面环海,岛内外往来必须通过跨海大桥或者海底隧道。2002年,跨岛发展战略诞生——厦门把发展的目光延伸到岛外——那里是岛内的12倍大。

     

        10年来,跨岛发展战略一步步从蓝图走向现实,厦门经济特区越来越美好:连续3届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同时获得中国科学发展典范城市、十佳服务型政府、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十大低碳城市等一系列金光闪闪的荣誉。如今,厦门百姓的底气足了,岛外百姓感觉自己生活一点都不比岛内差,他们很骄傲地说自己是“厦门人”。

     

     从“小家碧玉”长成“大家闺秀”

     

        城市要按照建设规律,一步一步长大,而不是做大。从岛内到岛外,厦门人更愿意用“长大”来形容厦门的“跨岛发展”。

     

        近年来,厦门牢牢把握中央支持海西建设、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等重大历史机遇,不断加快产业调整步伐,有力推动岛内外一体化和厦漳泉同城化发展。从2002年到2011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从648.3亿元跃升到2535.8亿元,年均递增15%。

     

        同时,一个个事关厦门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落户岛外四区: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四纵四横”沿海快速铁路的重要客运站之一——厦门北站落户集美;设计旅客吞吐量是目前高崎机场的5倍的厦门新机场选址翔安;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主港区、华东到华南地区最大的铁路物流基地——前场物流园区定点海沧;到目前为止,厦门引进的最大文化产业项目华强文化产业园选择在同安发展……

     

        “扬帆出岛天地宽”,走出小岛思维,厦门从“小家碧玉”长成“大家闺秀”。跨岛发展不仅是厦门面积的扩大,经济的腾飞,也让岛外和岛内百姓生活的“距离”更近了。

     

     岛外从“其貌不扬”到“秀外慧中”

     

        以前很多厦门人的传统观念,是“宁要岛内一张床,也不要岛外一套房”。就是这样“其貌不扬”的岛外,如今却让厦门人争相“抢夺”。据统计,2011年厦门市商品住宅销售量为273.41万平方米,其中岛外销量占总量的64.8%。

     

        是什么让人们的传统观念改变的呢?来到集美,随处可见“穿西装、戴斗笠”的嘉庚建筑,会让人们联想到“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在翔安,闽南民居建筑风格环绕着充满活力的城区。海沧区在最繁华的地段将海、山、城一体化,形成城在海边、在湖中、在山上的格局。同安区则依托海岸线资源,建“黄金海岸”,让人第一眼爱上厦门,因为人们坐飞机看到厦门的第一眼和离开时看到的最后一眼,都是这里的海滩。

     

        嘉庚风格、闽南风貌、海洋风情的建筑,无处不在“诉说”着岛外新城浓厚的人文传承。物,透过建筑看历史;人,透过生活看精神。现在,厦门岛外的百姓过上了吹拉弹唱的生活,成为有文化的农民。他们要么相约跳广场舞,要么参加文艺演出,要么看看表演。

     

        近日,厦门市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厦门各区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虽然厦门区域发展不平衡仍存在,但各区间综合竞争力总体差异不大。岛外翔安区的经济增长水平和海沧区的收入增长水平位居厦门市第一;集美区在发展潜力指标中排名厦门市第二。

     

     以生态低碳锻造大美厦门

     

        厦门一路走来,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内涵式集约化之路撑起这座城市之美。有人说,厦门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也不是最具开创性的城市,但厦门是社会经济发展最均衡的城市。

     

        厦门虽然被水环绕,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匮乏。这个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却在厦门迎刃而解。厦门对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90.8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0.66吨标准煤,耗电859.6千瓦时,耗水27吨,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这种资源低耗型、科技先导型、发展环保型的“厦门模式”,在跨岛发展中,没有削弱,反而得到进一步强化。

     

        在岛外,“晶宇光电”在厦门市首创“砷在线监测系统”和“排放超标应急池”,一旦污染物排放超标,系统便会自动报警。同一时刻,企业所有领导及区环保部门将一同收到报警短信。“弘信电子”则投入数百万元,建立全方位“清洁生产”体系,目前已带来经济效益近千万元。走进这里,厂区洁净的程度让人们全然感受不到工厂的氛围。

     

        如今,一个生态、低碳的大美厦门,正健步走来。(本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