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10日 星期四

    社科院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

    重视“社会情绪反向”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10日 10版)

        本报北京1月9日电(记者李瑞英)中国社科院日前在京发布2013年《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的社会心态总体是积极的,但出现了一些新特点,负向情绪的“引爆点”降低和一些本该愤恨却钦佩、本该谴责却赞美的“社会情绪反向”现象,值得关注。

        中国社科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宜音研究员说,在全国31个省区市进行的两次大规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44.7%的人对生活状况满意,满意均值为3.41分(总分5分),但低于2011年47%的满意率和3.46分的均值。特别是城镇居民的平均生活满意度在两次调查中都低于农村居民。对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和四川5个省市农民工的调查中发现,64%的调查对象认为社会不公平。人际间的不信任也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越来越多相同利益、身份、价值观的人们采取群体形式表达诉求、争取权益,群体间的摩擦和冲突增加。对覆盖全国各省区31345名网络征婚者的调查发现,“郎才(财)女貌”与“门当户对”正成为当代青年的择偶标准;随时间演化,征婚者的“性贞洁”观念和“传宗接代”观念有所淡化;更加重视家庭幸福而不是事业成就;更加重视与配偶交流和分享内心世界等。

        杨宜音认为,目前我国社会心态的特点和问题:一是民众对洁净空气、无污染的水、改善住房条件、保障健康的医疗条件、安全的食品、安全便捷的交通、安全的生产环境、有效的灾害防范、民主权利等需求标准进一步提高。二是社会不信任扩大、固化,导致群际冲突、社会矛盾增加。三是阶层意识强烈影响社会心态和社会行为。四是阶层分化和底层认同使得民意极端化,并出现由事件引发的,短暂、松散、无组织、无目标的利益群体。五是不断发生的社会性事件导致社会情绪的耐受性和控制点降低,社会事件的“引爆点”低,并出现了一些本该同情却欣喜、本该愤恨却钦佩、本该谴责却赞美的“社会情绪反向”现象。

        专家指出,民生工作一定要重视社会心态和社会情绪,既要满足群众生活需求,又要关注社会阶层意识,重视群体的接纳、认同和尊重等社会性需求。“小悦悦事件”、“扶起倒地老人被讹事件”,以及关于要不要扶倒地老人的讨论等,无疑成了社会信任恶化的注脚。专家建议,社会信任的重建,首先要提高公权力的诚信度,打击背信、失信的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建立严格的信任奖惩机制。其次,保证信息公开、坦诚沟通,依法合理解决问题。第三,慎用警力,多用对话、协调的形式处理维权事件。第四,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发挥网络反腐功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