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09日 星期三

    中国元素 世界表达

    ——专家学者为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支招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09日   09 版)

        2012年,当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成功行销东南亚、欧洲、美洲等27个国家和地区、单片海外销售高达35万美元时,人们不禁对国产纪录片未来充满无限的遐想和期望。

     

        可有一个事实总要面对:2011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达1820.9亿美元,而影视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仅为1.56亿美元,不到0.1%,其中纪录片又只占所有影视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的14%。换句话说,在国际市场上,国产纪录片正像刚出生的婴儿,依然稚嫩柔弱。国产纪录片如何尽快成长起来,又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日前举行的纪录片亚太国际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纷纷支招献策。

     

    “我会选择那些最具有中国特点的片子”

     

        纪录片的艺术魅力使其在跨文化沟通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

     

        “作为一个外国人,假如看中国纪录片,我会选择那些最具有中国特点的片子——可以藉此了解中国,包括中国的文化、历史、中国人的生活等等。”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国际顾问乔治·克莱尔道出了外国观众的兴趣所在。

     

        “国产纪录片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就要表达中国元素、传播中国价值。”在中央电视台总编辑罗明看来,“我们的纪录片创作,必须传递中国的历史传统、时代风貌和价值理念,这是中国纪录片最具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国产纪录片《春晚》、《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在国际市场的销售成绩便是很好的例证。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中国的古诗中,通过一顿饭就把一对姑嫂关系描述得十分生动。所以,《舌尖上的中国》策划之初,我们就决定片中不能仅展示中国的美食,还应反映更深层的文化元素。”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介绍说:“《舌尖上的中国》的确融入了很多中国文化元素,比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国人对故土的眷恋,甚至中国人的勤奋、节俭等特点在片中都有所表现。”

     

        “整部片子表现的是农耕文明视角的中国饮食文化,观众通过《舌尖上的中国》可以看到一个乡村的中国、一个传统的中国。”陈晓卿说,以后《舌尖上的中国》如果拍第二部,则可能从工业文明的视角入手,让观众通过饮食,看到一个工业化中的中国。

     

    “我所有的片子都要请七岁的儿子当第一观众”

     

        “我所有的片子都要请七岁的儿子当第一观众,如果他觉得不好看,我绝对不会把片子交给老板。”英国BBC的一个纪录片导演,在为央视纪录频道的员工做培训时,讲述了自己做片子的经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而重要的道理:你的片子是给观众看的,观众不买账,一切等于零。”陈晓卿说。因此,在剪辑以外国观众为传播对象的纪录片时,央视纪录频道形成一个规定:先请频道的外国顾问看,凡是他们看不懂的地方一律剪掉。

     

        “中国的制片人向国外卖片时,不要总强调自己的概念,而应更多考虑买家的口味。”乔治·克莱尔以京剧为例说:“假如拍一部关于京剧的纪录片,中国的制片人和导演,不要老是强调京剧如何好,如何是中国的国粹,那些外国人听不懂,也不关心。而假如从京剧这门艺术如何影响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这个角度入手去介绍京剧,则会立刻引起外国观众的兴趣。”

     

        罗明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国产纪录片应更多地强调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和生命力,善于用国际化的表达,来讲述好中国故事,在选题策划阶段就应当明确在国际市场的定位,要把过去有什么故事就说什么故事,逐步转变为国内外观众和市场需要什么故事,我们便说什么故事,增强国产纪录片的国际市场适应性,这样才能打造更多能够同步面向国内、国际观众的精品纪录片作品。

     

        (本报记者 韩业庭 本报北京1月8日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