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09日 星期三

    聚焦2012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

    ——聆听文化产业领军人物感言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09日   07 版)
    万 捷
    王健林
    卢正刚
    田 明
    池宇峰
    杜金卿
    梅帅元
    梁光伟
    廖 玒
    康 伟
    谭 跃
    韩三平

        编者按:2012“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揭晓,10位年度人物和两位年度特别贡献奖获得者走到了台前。他们在2012年有哪些收获?对自己从事的文化产业有哪些体会?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又有哪些真知灼见?向他们提问,听他们回答,从中会带给人们许多思考……

     

        万捷(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问:中国曾以印刷术闻名于世,请问下一步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雅昌将有着怎样的发展空间?

     

        答:印刷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古人利用印刷品传达信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雅昌在这个传统行业中不断追求创新,将印刷当作艺术,不仅限于追求准确真实,更赋予印刷品以生命。雅昌制作的艺术图书已超过6万多种,3亿多册,为不计其数的艺术和商业客户提供了高品质的印制服务;并承担北京奥运会、建国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项目的印制服务,坚持在世界舞台上打造“中国文化名片”。

     

        未来,雅昌将继续以“印刷+科技+文化”的商业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雅昌艺术网”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品门户网站,将打造成为全球中国艺术爱好者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雅昌数字出版系统通过IT技术、网络、手机等多种电子科技,对艺术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未来会面向中国和全球十几亿的智能终端用户,提供超过10000个品种的艺术电子出版物,让更多的受众能接触中国艺术、欣赏中国艺术、享受中国艺术。雅昌打造的“中国艺术品数据库”通过现代IT科技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把所有珍贵的中国艺术品图文资料,以数据的形式永久地保存下来,填补了中国及世界艺术品数据领域的空白。

     

        王健林(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问:2012年,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除了体量和资金量都要最大以外,请问还应有怎样的创意内容,让这“最大”名副其实?

     

        答:新成立的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注册在北京市通州区,注册资本50亿元,资产310亿元,预计2012年收入220亿元,无论注册资本,还是资产、收入,都远远超过国内其他文化企业,成为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新成立的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整合了万达集团的文化产业资源,旗下共有11家公司,涉及9个行业,包括中国万达院线、美国AMC影院公司、万达影视传媒公司、万达德贡舞台演艺公司、万达电影科技娱乐公司、大型主题公园公司、万达美术馆、大歌星连锁量贩KTV以及财经类周刊《华夏时报》、商业类月刊《全球商业经典》和《大众电影》杂志。

     

        万达如何发展文化产业?第一,创新产业模式。做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走原来的路,用新的产业模式引领发展。第二,产业规模化经营。中国的文化产业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小、散、乱,我们做文化产业时就坚持一个原则,坚决把规模做大,做连锁化,通过信息化的技术,降低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实现企业的利润增长。第三,实行科技管理。快速发展中“不翻船”,还能运行稳,最大的体会就是信息化管理。第四,引进顶尖人才。文化产业主要是创意产业,人才是极其重要的。人才方面,我们不仅要引进优秀的人才、引进一流人才,更定位于引进全球顶尖人才。

     

        卢正刚(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问:水晶石在科技和文化的融合中有何理念与诀窍?

     

        答:公司始终秉承着“科技服务文化”的理念,认为科技是服务于文化传播、文化表现的辅助和支撑工具。公司完成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受到广泛赞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原著本身深厚的艺术感染力,公司新颖的科技手段推动了它的传播。公司也利用同样的技术手段再现了其他的画作,却难以达到同样震撼的效果。因此,公司不断告诫员工避免作品的过度数字化和电子化,避免科技手段喧宾夺主。

     

        若问我们的诀窍是什么,那就是专注。公司处于博大的文化领域中一个细分的领域,专注于文化艺术的视觉传达。公司的设计师多在三十岁上下,他们专注于利用年轻人可以接受的欣赏和思考方式助推文化艺术的呈现与传播。只有依托文化艺术的精髓,专注做我们擅长的部分,才能制作出符合当代人群审美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的作品。

     

        池宇峰(完美世界董事长):

     

        问:完美世界的产品影响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请问如何实现从一个网游公司向文化全产业链公司升级?

     

        答:互联网时代,我们利用互联网娱乐产品这种新的载体,可以用更短的时间、更高效的方式,进军全球市场,传播中国文化。从影响的方式来看,电影的特点是“广”——拥有最多的观众;游戏的特点是“长”——一款游戏,玩家甚至可以在里面玩很多年。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游戏深入细致地介绍中国文化。

     

        从最早进入教育文化领域的洪恩教育,到互联网娱乐的完美世界,再拓展到影视公司,其实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顺应行业发展大势,创造让人快乐和幸福的产品。人本能的快乐和幸福感绝不取决于挣钱多少,而是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可以去享受生活,比如玩游戏、看电影、出外旅游等等。教育文化产业让人具备更高的素质,有能力去追求更多快乐和幸福;互联网娱乐产品直接创造兴奋感和快乐;电影则是更高层次的快乐享受,除了带来直接的快乐体验,还带给人们长久的讨论和思考。

     

        梅帅元(山水文化公司董事长):

     

        问:每年一台实景演出,11年来已推出11台实景演出,这其中的最大收获和体会何在?

     

        答:最大的体会是把自己融入到山水中,成为山水的一部分。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山水情结,东方哲学一直推崇的境界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实景演出正是这种精神的最佳体现形式,正好为文人们所用,以展示这种情怀,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它从中华文化的积淀中走来,又沿着中国文化的脉络传下去……这也能回答实景演出为什么没出现在国外,而是中国首创的一种艺术形式。

     

        并不是一切户外演出都是实景演出,现在许多“实景演出”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景演出。实景演出的核心是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不会过分张扬自己的能力,而是融入山水、寄情山水。文化产业有个探索的过程,实景演出也一样,现在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希望理论界加强研究,总结实景演出的规律,正确引导文化产业投资。

     

        廖玒(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总编辑):

     

        问:2012年4月,人民网上市,从一个大报的附属网站变身为一个上市公司,廖总也从一个媒体的领导者转型为上市公司的老总,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转变,您的工作有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

     

        答:人民网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积极实践者,也是最大受益者。我觉得这种转变是一个收获,更是一个新的开始。

     

        上市之后,2012年4月28日,我们就此开了一个会,我们认为,对于上市成功,头脑一定要清醒,这标志着我们又踏上新征程。上市当天,人民网的表现非常好,大家备受鼓舞,因为大家十几年来,特别是筹备上市这一两年来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就像种的花、种的树结了硕果。

     

        但是随着上市成功,大家要在一个新的平台上踏上新的征程,未来的路更宽、更广了,也比以前更具有挑战性,也许会走得更艰辛。以前人民网是要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上市之后,我们的董事长马利同志加了一句话——让投资者受益。让一方面满意容易,让两方面满意难,让三方面满意就难上加难了。人民网会继续坚持正确导向,加快发展,保持公信力,努力做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让投资者受益。

     

        田明(星空华文传媒首席执行官、上海灿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

     

        问:您如何看待大型综艺节目引进和原创的关系?中国原创节目何时也能红火起来?

     

        答:国外文化领域也经历了一个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他们在制作节目时有严格的规定,对于舞美、灯光等各个工种都有详细的标准,这是他们100年来的经验总结。我们必须承认这些经验符合传播学的科学性,因此在这方面我们很乐于引进国外的版权模式。采用模仿的模式,既不尊重版权也没有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简单模仿无法真正制作出节目的“精华”,学到的更多是一个“形”,而不是他的“神”。

     

        相对而言,引进能真正做到神形具备。但是光引进是不够的,除了引进,我们必须要有消化吸收和再创造的过程,一定要做到真正的本土化。在国外模式基础上一定要有中国表达和中国文化的结合,这才是成功的根本。

     

        我们正在与许多国际上知名的模式公司组建合资公司,研发中国的原创节目。简单原创很容易,但是我们追求的是高品质的原创。因此我们一直在向国外先进模式学习,希望能够利用消化吸收他们的技巧和规律,创造出可以面向全球的、新的好的节目模式。

     

        杜金卿(河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

     

        问:河北出版传媒集团近两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全国出版业异军突起。接下来将采取哪些措施保持这种强劲的发展势头?

     

        答: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河北出版传媒集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集团全年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38%和43%,比改制前的2008年分别增长了110%和170%。下一步,我们将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积极深化二次改革,全面实施“数字化、全媒体”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冀版品牌,扎实推进股改上市,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动传统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到2015年,努力把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打造成为具备较强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出版传播力,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发展的现代一流出版传媒集团。

     

        梁光伟(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问:文化与科技融合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答:我认为最大的障碍是人才。文化与科技融合需要一大批既懂文化艺术创作,又懂科学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如果对于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就能更好地把握创意实现的可能性,更有利于创意的产品化,提高创意的转化效率。搞技术研发的人,如果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就能更好地理解创意,甚至从技术视角来完善创意,在接到创意部门提出的研发需求时,就能更快地进入角色,更准确地把创意用技术手段表现出来。从我们的实践来说,就是在企业内既设置了文化创意中心,又设置了负责技术研发的研究院,组成“矩阵式”的管理架构,让科技研发团队与文化创意团队在工作中交叉重叠,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我们逐渐打造了一支创新能力很强的文化科技型人才队伍。但是总体来说,现在复合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还无法满足文化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单靠企业自身来解决人才问题还有很大难度,还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共同努力,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加快文化科技产业人力资本的形成。

     

        康伟(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问:中国演出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国家也提出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如何看待演出市场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演艺产业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层产业,是历史最悠久、最传统的产业,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广阔市场前景。2012年,以北京文化市场为例,全年演出场次达21716场,票房收入达15.27亿元,同比增长近10%;其中,仅北京演艺集团全年演出市场营业收入就超过1.64亿元。除直接经济效益外,演出产业还具有创意集约、人才集约的突出特点,是一个经济附加值高、能源消耗少、可持续发展性强的绿色产业,对改善地方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具有特殊作用。

     

        演出市场对其他经济产业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当前演出市场所带动的产业链条正迅速延伸,远远超出文艺演出和剧院经营等传统环节,并迅速拓展到演艺经纪、票务代理、舞美设备、文化金融等相关产业领域。

     

        北京市积极鼓励演艺市场发展,率先提出“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的全新城市发展战略。演艺市场的繁荣兴盛已成为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创新活力的重要标志以及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文字整理:张玉玲、杨君)

     

        (人物名单以姓氏笔划排序)

     

    【特别贡献奖】

     

        谭跃(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党组副书记):

     

        问: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规模已近1400亿元,成为出版业新的增长亮点,您觉得该如何抓住数字出版的发展机会?

     

        答:数字出版代表最先进的传播模式和商业模式,正在成为产业资金和产业资源的集聚方向,是出版业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出版数字化的本质不是数字技术的引入,而是数字内容的整合。基础是流程数字化,核心是内容数字化,关键是商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

     

        要大胆起用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机制,大力推动生产、加工、管理、营销和传播全流程的数字化,大力推动重点产品和重大工程的全媒体复合出版,尽快研发具有较强盈利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平台,尽快搭建具有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品牌效应的数字产业园区和创新集聚区,努力增强出版传媒企业在整个数字化产业链的话语权和控制权,实现数字出版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战略突破,实现企业自身发展转型和整个出版产业的数字转型。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在去年出台了“十二五”数字发展规划,明确了“(1+6)×4”的总体发展架构,也就是通过建设中国数字出版网、工具书平台、大众平台、国际平台、音乐平台、语联网平台、ERP管理平台等“1+6”平台,实现数字化内容的聚集、传播、交易和服务等4大功能,推动集团业务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韩三平(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

     

        问:能否给我们描绘一下您心中的国产电影产业化之梦?

     

        答:这个和中国经济发展是一样的道理。没有综合国力,谈不上教育、卫生、国防,什么都谈不上。没有票房,没有总体电影产业的发展,根本谈不上去发展电影科技,因为连基础都没有。电影怎么才经看?剧本、表演、摄影、化妆、剪接,甚至道具、电脑特效都做得很精致,这样的电影才经看。这一两年的发展,尤其说明这个问题。有大明星不一定有高票房,有大场面不一定有高票房。甚至故事不错,也不一定票房很高。看一眼、看5分钟还行,看10分钟就不行了,化妆也不舒服,服装也不对,制作也粗糙,这样的电影故事再好都不行。

     

        每个行业都有它的拳头产品,大片就是电影产业里边的拳头产品,有一定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但是不要一味追求大片。既然做产业,当然要追求利润。所以它要形成两个金字塔:一个是投资的金字塔,一个是票房的金字塔。一个大公司既要有三四亿票房的影片,要有一两亿票房的影片,也要有一批五六千万、七八千万票房的影片,这样公司的实力才可以真正壮大,抗风险的能力也才能真正变强。电影是产业,不是慈善事业,必须要有回报。电影没人看,艺术档次很高,我觉得也不能说是成功的。当然我们要不断提高电影的艺术、技术和工业制作水平,这是我们一个永恒的任务。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