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09日 星期三

    生动有趣小故事 润物无声大道理

    ——福建省浦城县“乡村故事会”见闻

    夏光明 欧阳金雨 赵雷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09日   04 版)
    文章配图均为“故事会”现场。

    王树瑜摄
    文章配图均为“故事会”现场。

    王树瑜摄

        “冬暖夏凉今人胜古人,春种秋收世事皆故事。”这是挂在福建省浦城县石陂镇布墩村“故事亭”上的一副对联。隆冬时节,我们来到这里蹲点调研,寒冷的天气并没有减少人们对文化生活的热情。在村民自发捐建的“故事亭”里,大家围坐一圈,讲故事的人激情四溢,听故事的人沉浸其中,故事员诙谐的语言、逼真的表演不时引得大伙儿哈哈大笑。

     

        这只是浦城“乡村故事会”活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浦城县为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故事会”活动,起到了很好的道德引领作用。如今,“乡村故事会”如和风细雨,丝丝渗入,无处不在。农闲时、晚饭后,甚至在开会的间隙,一个个接了“地气”的故事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乡民,书写着这一片“故事之乡”的人文之美。

     

     小故事,大参与

     

        浦城县位于福建省最北端,闽浙赣三省交界处,是闽越文化发祥地,素有中国“剪纸之乡”、“丹桂之乡”之称。建县1800多年,曾出过8位宰相、172名进士,耕读之风盛行,村村都有不少识文断字、爱讲故事之人。历来,村民们就有围祠室、聚凉亭听故事的习俗。

     

        为弘扬“故事会”这一优秀文化传统,自2005年开始,浦城县委先后多次下文,制定出台了开展“故事会”活动的实施意见,推动活动列入基层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县委宣传部精心部署“故事会”活动,切实加强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广电、科技、教育、计生、妇联、文联等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参与。一时间,“乡村故事会”以崭新的面貌摆上台面,在全县各乡村叫响。

     

        大道理可以通过故事“讲”。故事会将科学理论、路线方针、精神文明、廉政文化等内容融入鲜活故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政策、传播知识、弘扬新风,实现了小故事大教育。不久前,石陂镇布墩村的祠堂就举办过一次讲故事擂台赛。有人拎着二胡边拉边说,细数改革开放以来的惠民政策;有人手里套着木偶边讲边唱,将近年来村风、民风的变化娓娓道来。“明星故事员”洪育德老人讲起当地的革命故事和计生政策总是满怀激情,他说:“讲的都是真人真事,我还根据时事变化不断更新,村民们不仅爱听,还夸我老嘴长新牙呢!”

     

        故事,也可以“演”。在九牧镇,一群六七十岁的老人,组建了一支新农村建设文艺宣传队,经常敲锣打鼓深入到该镇的11个行政村、95个村民小组、135个自然村,用大白话、大实话、家常话为老百姓说相声、演小品、唱地方戏。他们表演的相声《我问你答》,以对答的形式赞扬了洋墩村的孝道楷模连姓五兄弟。小品《近亲结婚》,再现了近亲结婚家庭的不幸。演的是身边人、说的是身边事,在“说唱表演”艺术中,身边的好人好事和党的方针政策广为传播。

     

        故事,还可以“剪”。“剪花嫂剪纸坊”将浦城故事融入剪纸工艺中,构图精巧、人物生动、寓意深远。目前已售出剪纸作品两万多幅,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远销海外。浦城剪纸非遗传承人林萍翠创作的《喜迎十八大》、《浦城八相》、《傲梅迎雪》等作品深受客户青睐。年轻的富岭镇中心小学老师吴询将故事剪纸融入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们在剪纸中明白道理,在故事中陶冶情操。

     

        故事,同样可以“画”。一些乡村和社区别出心裁,利用油彩、粉笔将故事“画”到了院墙上、牌板上。不同的村庄,故事画也各有特色:渔梁村突出历史文化主题、龙根村专攻乡规民约创作、王元村侧重道德风尚宣传等等。布墩村将村民“五要”准则“画”到村里宣传栏内,不识字的老人喜欢看,村里的年轻人也直说“做得好”。连路边玩耍的孩子都知道“五要”准则:村里的事大家要知道,村里的事大家要参与,村里的事大家要做主,村里的事大家要监督,村里的事大家要满意。主人翁意识、民主文明的理念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悄悄扎根。

     

        浦城故事吸引人,“编故事”这一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浦城县文联组建了故事协会,吸收民间故事能人、优秀故事作者52人参加,组成了力量较强的编写队伍。他们一方面从现实生活中挖掘贴近群众生活实际的故事素材,一方面采取专题调研、采风笔会等方式编写故事,还与上海《故事会》等期刊结成友好关系,邀请专家讲座,组织学习交流。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编辑印发的《故事》、《浦城民间故事》等刊物广受欢迎。在故事能人家中,随便就能找出三五本新编的《故事集》、《故事册》。这些优秀的故事作品,为“乡村故事会”提供了优质故事源。

     

     小故事,大作用

     

        弦歌处处,薪火绵延。截至目前,浦城县已建立“故事角”、“故事亭”、“故事树”、“故事桥”85个,在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俱乐部成立“故事室”91个,设立故事栏、故事墙、故事黑板报370多个。每年举行“故事大王”比赛,评出全县“故事大王”、乡镇“故事大王”和年度好故事。几年来,全县共组织各种讲故事活动400多场次,吸引近10万人直接参与。

     

        通过走访石陂镇、九牧镇、富岭镇文化站和仙阳镇翔安新村,我们发现,乡村故事会在编、画、讲、赛的过程中,融入了优秀的道德文化、文明的生活风尚、昂扬的创业激情、欢快的娱乐生活,凸显出故事会活动“小故事大宣传”的良好效果。

     

        小故事蕴涵形势政策“大道理”。很多群众说,“讲一个小时大道理,不如讲三分钟小故事”。美丽乡村、植树造林的生态故事诠释着科学发展的理念;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民生故事见证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完善;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美德故事讲述着荣辱观的深刻内涵。这些瓜棚豆架下的小故事巧妙地把形势政策和国家大政方针融入其中,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宣讲,群众喜爱听、听得懂、记得牢。

     

        小故事承载身心愉悦“大功能”。在实验小学举办的学生自救知识故事会上,消防战士扮起卡通刺猬,活灵活现地宣传火场自救知识,师生们看得前仰后合捧腹大笑,情不自禁地奔上台去要亲自演练一番。这样的故事会举办易、投入少,时间灵活、场地便利,广大群众随时随地都可以参与进来,是基层群众自娱自乐的重要形式。正是在这种身临其境的参与中,大家舒缓了压力、愉悦了身心,在欢声笑语中受到了教育。

     

        小故事增添社会和谐“正能量”。“乡村故事会”将见义勇为、拼搏创业的真人真事,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的好人好事,“感动村庄”的凡人善举“广而告之”。“正能量”如同春风化雨,拨动情感心弦,帮助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促进了邻里和睦,增进了社会和谐。

     

    小故事,大启示

     

        通过几天的蹲点调研和亲身体验,我们切实感受到:浦城“乡村故事会”取精华、去糟粕、加新料,用身边的故事教育引导身边的人,讲群众能够明白的理,和群众坐“一条板凳”,与群众“谈得来、交得心”,是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好形式,为做实做活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农村宣传文化工作要“管”起来。散兵游勇、自发式的宣传方式缺乏后劲,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工作指导和活动引导,当好“管理员”、“守门员”。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把农村宣传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考核内容,思想道德建设、文化知识传播、群众文体生活等基本内容,要年年有计划、月月有安排,不间断有序开展。机制上要抓好落实。通过配备管理人员,组织学习培训,解决“有人干事”;通过探索投入机制,保证工作经费,实现“有钱办事”。工作上要把握导向。宣传内容要严格把关,宣传什么,不宣传什么,要旗帜鲜明;管好农村宣传文化阵地,让政策宣传、科学普及、法制教育等积极健康向上的东西去占领,挤压封建迷信、谣言的传播空间。

     

        启示之二:群众参与劲头要“鼓”起来。开展农村宣传文化工作,需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普通百姓登上舞台、担当主角。百姓口中曾流行这样一个段子:文章冗长、空话连篇,谁写谁看,写谁谁看,不写不看。夸张浮泛的不良文风、会风只会让村民生厌;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鲜活的语言,才是农村宣传吸引百姓、感染群众的重要保证。多用群众身边的鲜活事例,把讲道理与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让道理可亲可近、可学可用,群众才会主动参与。多讲短话、新话、实话,多讲家常话、百姓话,群众才能“叫得来、听得进”。

     

        启示之三:乡土文化能人要“用”起来。现实生活中,乡土文化能人活一方文化、乐一方百姓的例子比比皆是,关键是要善于发现、积极培养、大力扶持。队伍要“拉”,可以通过调查摸底建立相应的人才信息库,组建兴趣团体把有一技之长的文化能人汇集起来。平台要“搭”,加大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农村室外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让他们活动“有舞台”;提供更多更广的培训交流活动,让他们发展“有后劲”。能人要“赞”,通过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举措,让能人们有荣誉有地位,受到尊重,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文化工作的价值、乐趣。

     

        启示之四:农村文化设施要“转”起来。这些年,广大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了不少,有的已经初具规模,但仍然存在闲置、挪用、利用率不高等现象。如果长期管理不善、维护不力,就容易造成设施流失、阵地丧失。让它们真正“转”起来,重点要在用足用好用活上想点子、下功夫。“用足”,就是多辟渠道、多搭平台,提高文化服务的针对性、灵活性,让老百姓乐于使用、便于使用、经常使用。“用好”,就是创新政策举措、加大扶持引导,着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使文化设施不仅“转起来”,而且更能“转长久”。“用活”,就是推动公共文化资源与教育、科技、体育、信息、商业等资源的横向联合、互动发展,让群众享受到更多更优的文化实惠,使之真正成为群众求知的“园地”、娱乐的“舞台”、活动的“中心”。

     

        精巧小故事,润物细无声。从“乡土故事”逐步发展起来的“乡村故事会”,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从“故事会”活动出发,可以窥见,广袤农村涌动着文化工作者忙碌的身影,农村文化的血液在加速流动。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极大地丰富着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文化强国梦想的坚实基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