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提一个编织袋,走在路上总是低着头,四处寻找着什么——这是新疆哈萨克族青年毛力提拜克·胡玛尔最常见的形象。
他是在寻找矿泉水瓶——为的是哈密红星四场二校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以及眼里闪烁的梦想。
重走拾荒路
毛力提拜克7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孤身一人的他身边汇聚了许多爱心人。原红山农场领导王学义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毛力提拜克和弟弟的学习,王学义像亲人一样照顾他们。
2006年,毛力提拜克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此时,父亲病倒了。毛力提拜克瞒着父亲收起了录取通知书,到哈密市的一家餐馆当服务员,每月工资400元。第一个月发工资,他便给父亲买了一套睡衣。
父亲去世那年,他来到新疆众鑫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上班。在公司附近,一幕又一幕的情景让他心酸:五年级学生冯振每天都背着个破旧的书包;六年级学生阿曼古丽·托尔红铅笔盒上下盖分了家……
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孩子们无助的眼神让毛力提拜克无法入睡。他想起童年时自己因贫险些失学的心酸,想起那些给他爱、给他温暖、给他养分的恩人。皎洁的月光下,毛力提拜克许下一个心愿:要倾尽所能,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们。
但是,拿什么去帮助孩子们呢?毛力提拜克想,7岁时,自己就拾矿泉水瓶卖钱贴补家用,现在也可以继续拾荒,用挣来的钱给孩子们买新书包,让孩子们实现自己未圆的大学梦。
他立即行动起来,靠着捡矿泉水瓶子挣来的钱,买了第一个新书包送到学校。
10个、20个……新书包越买越多。他在孩子们中间也有了一个新称呼——“毛哥哥”。
同事的发现
从2008年盛夏起,新疆众鑫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一个消瘦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硕大的编织袋扛在肩头,300个塑料瓶挤在编织袋里,毛力提拜克走走停停,拾拾捡捡,然后把瓶子堆放在自己事先砌好的收集箱里。
公司里的同事们好生纳闷。机电车间的库里江·马拉甫开始仔细观察毛力提拜克。她惊奇地发现,毛力提拜克从没有吃过一次公司改善伙食的高价菜,别人扔掉的旧衣服他不挑不拣就穿在身上。库里江终于忍不住发问了,毛力提拜克笑笑说:“我想把卖废品的钱给学生们买点学习用具。”
一句话说得库里江泪光闪闪。
库里江发动车间的兄弟姐妹,喝完单位分发的解暑饮料后,把空瓶子堆放在车间一角。大家问她做什么用,她一笑了之。
毛力提拜克依旧默默地进行着他的事业。车间实行三班倒,他下班后不合一眼便徒步出发了。沿着312国道向星星峡方向,他一次次弯腰拾起路边的饮料瓶,一次次往编织袋里码放。
一个宿舍住了3年的好兄弟巴肯别克清楚地记得,2010年,毛力提拜克被新疆有色集团公司和自治区国资委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得了1000元奖金,毛力提拜克却利用周末的时间,把这1000元钱捐给了巴里坤县石人子乡学校的10名贫困学生。
“微捐”引发大爱
毛力提拜克无声的行动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
周围的同事们首先积极响应,大家自觉地捡起看到的矿泉水瓶,支持毛力提拜克的“微捐”爱心活动。公司综合管理部主任王雪峰专门为他腾了一间库房放废弃的瓶子,宿舍区和工作区也分设了“爱心瓶”收集箱。
2009年,公司发出“向毛力提拜克同志学习”的号召,还成立了青年志愿者爱心团队,全单位360名员工都投身到了这股爱的洪流中。
哈密红星四场二校校长郭斌说:“5年来,毛力提拜克给学校捐了1万多元,资助了65名学生,各个民族的学生都有。如果按现在的价格一个瓶子5分钱算,1万元钱相当于20万个矿泉水瓶。”
毛力提拜克的家建在一间每月100元租来的土坯房里,房间里除了床,再没有其他家具,但毛力提拜克捡瓶子的脚步从未停歇。他说:“我只要能走就会捡下去。我觉得只有在被人需要的时候,我才最有价值。”(本报记者 王瑟 本报通讯员 魏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