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08日 星期二

    为了“人类灵魂的对话”

    ——访2012卢浮宫国际美术展金奖获得者、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教授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08日   05 版)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右)接见吴为山
    获二〇一二卢浮宫国际美术展金奖作品《天人合一·老子》
    《超越时空的对话——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与中国画家齐白石》

        2012年末,古城罗马。在两位老人穿透时空、遥相对视的目光中,这座“永恒之城”的人们陷入了一场艺术的沉醉。

     

        一位是身形雄浑的长发巨匠,一位是面目清癯的美髯老者。一西一中,一左一右,他们傲立于同一艘“渡船”两端,正如扎根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之中。长发者一手指天,目光如炬;美髯者手拄节杖,温容悲悯。虽都是青铜铸就的身躯,却俨然拥有鲜活的灵魂。

     

        “超越时空的对话”,这是此组雕塑的名字,也是这场展览的深意所在——11月23日,“文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国际巡展·意大利罗马威尼斯宫展”华彩启幕,意大利文艺复兴巨人达·芬奇和中国艺术大师齐白石成了展览的“代言人”,被艺术家匠心独运地“请”上了同一艘船。

     

        “你在船的那头,我在船的这头,我们同在人类历史漫漫的长河中泛舟。”一叶扁舟,就这样载着中西艺术大师的精魂,遨游于时空之中,对话在神交之际,向着吴为山心里那片中西文化互通共融的蓝海驶去。

     

        就在意大利人流连于这片东方雕塑之林时,又一喜讯传来——12月15日,吴为山的雕塑作品《天人合一·老子》获得巴黎卢浮宫国际美术展雕塑类唯一金奖,成为展览开办120多年来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中国人。

     

        这已不仅是属于吴为山个人的荣耀。在文艺复兴传统浓厚的意大利,任何一次艺术展都必须经得起最严苛的考验;在国际雕塑界的奖项评选中,中国雕塑的“突围”往往受制于迥异的文化语境。然而,此刻,中国雕塑家跨越了这道鸿沟。

     

        “艺术是中国和世界对话的美好语言。我自豪的是,我的作品成了一扇窗口,透过它,世界看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也看见了今天中国艺术家的创新力和使命感。”吴为山说。身为中国雕塑院院长、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他已为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鼓呼多年,并身体力行。

     

        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在这种双向的“走进”中,艺术是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它通过美的形式实现人与人的无障碍沟通,潜移默化地传播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当今中国艺术如何更好地与世界对话?吴为山携他的雕塑,跋涉在不懈探索的路上。

     

    “这些‘人物’在用意大利语和我对话”

     

        罗马市中心圆形广场左侧,砖红色的威尼斯宫静静矗立,肃穆壮美。这座汇聚艺术奇珍的国家博物馆享有“文艺复兴圣殿”的美誉,在世界各国艺术家心目中极具分量。

     

        “这座始建于1455年的宫殿,历来只迎接最具影响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家。”2012年11月23日,罗马美术学院院长季拉尔多·罗·鲁索用这样的欢迎辞为吴为山罗马个展揭幕。

     

        在中国文化部、意大利文化遗产与活动部、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的联合主办下,中国雕塑家首次带着作品走进了这座艺术圣殿。

     

        充满东方美韵的雕塑早已磁石般吸住了观展者。他们围拢在一尊尊雕塑旁,细细打量、轻轻抚摸,不时发出赞叹之声。

     

        看那躬身而立的老子,胸怀被铸成中空之鼎,内壁刻满篆书《道德经》,长发披肩如同新沐,一身衣褶水般泻下,辅之以满面神秘混沌的表情,生动诠释了道家虚空玄妙、以柔克刚的思想主旨。在其身侧,是面容仁善身形端方的圣人孔子,是李白、鲁迅等中华文化古今巨擘;

     

        看那甜梦酣然的“睡童”,脸颊微仰向天空,双眼紧闭,小嘴微张,似乎正遨游在美妙梦境,恬美的鼾声在空气里流淌。和他在一起的,是温润清澈的中国少女,是翩跹蝴蝶般奔向春天的裙装女童,是纵情歌尽兴舞的少数民族兄弟;

     

        再看浓缩了一部民族苦难史的南京大屠杀群雕。这是一组用艺术之美含悲重现的生命之殇,是一曲控诉战争、呼唤和平、泣血带泪的史诗交响。瘦骨嶙峋的母亲仰倒在雪中,吸奶的婴儿冻凝于母亲的身体,成为永不融化的冰;男女老少跌撞搀扶着从战火深处逃脱,前方等待的却依然是战火;冤魂的呐喊汇聚成巍巍塔尖,如利剑刺破苍穹,撕裂人心……

     

        “令人震撼!我觉得这些‘人物’在用意大利语和我对话。”意大利博物馆局局长波罗有“心灵相通”之感,“吴教授的艺术堪与我国著名雕塑大师曼祖、马里尼相媲美。”

     

        季拉尔多·罗·鲁索院长已不是第一次看到吴为山的雕塑了。一年多前,他在中国雕塑展上“邂逅”吴为山的作品,从此念念不忘。开幕式上,他再度漫步细品:“这是东方艺术与人文精神的集大成者,是青铜中铸就的东方之魂。”

     

        “吴为山的雕塑凝结着过去与未来,体现着传统与创新,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人类前进的步伐。”意大利总统办公厅主任里左赞叹。

     

        “具有国际级大师水平的吴为山先生的雕塑艺术给意大利人民带来了创造的美,也使我们看到了中国艺术的新风尚,更表现了全世界人民通过艺术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愿望。”意大利文化遗产与活动部部长奥纳吉边走边看,赞叹不已……

     

        展览总要结束,感动却在心中延续。12月的一天,已回国的吴为山接待了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意大利博尔盖塞博物馆馆长安娜·科力瓦女士。她曾在罗马参观了吴为山雕塑展并出席吴为山雕塑国际研讨会,此次来京又主动要求参观吴为山工作室。“吴为山的艺术把握了精神的本质,是在东方遥遥与西方著名雕塑大师贾科梅蒂比肩对话的当代大师。”她说。

     

        青铜有声,顽石有情,雕塑有魂。在艺术面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跨越了重重隔阂,体会着真诚沟通的美好。

     

    “这些作品蕴含的不仅是一个国家,更是全人类的灵魂”

     

        同样的感动,不久前也曾发生在联合国总部大厦。

     

        金秋9月,由中国文化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共同主办的“文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国际巡展·联合国特展”隆重登场。开幕式当天,吸引了来自近100个国家的外交官和美国文教界著名人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美联社、CNN等中外媒体及艺术家等到场观展。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是当晚最投入的观众之一。首先吸引他目光的,是《孔子》、《孔子问道于老子》。“这些雕塑让我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我在儒家传统中长大,儒家思想对我一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孔子教导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至今日,这番话依然是真理。”他抚着塑像,深情地说。

     

        天真女童快乐地旋舞着,春风动裙裾。看到这尊名为《春风》的雕像,潘基文被扑面而来的真纯与美好打动了:“这让我联想到那些企望联合国保护她们的尊严、平等和机遇的女性。”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群雕面前,潘基文久久驻足,一脸肃穆。在这组血泪凝成的作品中,没有出现一个日本侵略者的身影,却把国破家亡的苦难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设计的潜台词是:记住历史,但不要被仇恨蒙住双眼。中华民族善恶分明、铭记苦难,却有博大的胸怀来宽恕。”吴为山的阐释令他连连点头。

     

        吴为山把一尊老子像赠给联合国,潘基文回赠以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酷爱中国书法的他用大方厚重的颜体书写了四尺整张的“上善若水——题吴为山先生雕塑艺术展”。“感谢中国政府和吴为山教授将这样一个富于启发性的展览带到联合国来。这些作品蕴含的不仅是一个国家,更是全人类的灵魂。”潘基文说。

     

        很多感人的场景留在了展览现场——开幕第二天,潘基文夫人柳淳泽女士,德国、俄罗斯、印度、埃及等国常驻联合国大使不约而同地再次走进展厅,“好作品,看不够。”

     

        展期最后一天,美国缅因州大学教授、著名犹太艺术家罗伯特·卡茨驱车7个小时,专程赶来观展:“我曾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看过吴为山教授的雕塑,一周去了三次,受到了极大震撼。吴先生以一个艺术家的良知和令人惊叹的艺术歌颂了人性。这次我特地请假来看他的展览,并许诺学生们一定会把吴为山的雕塑介绍给他们,因为这是真正源自灵魂深处的艺术。”

     

        一位瑞典女雕塑家连续几日徘徊于展厅中,拍摄、临摹,直到撤展仍不愿离去;许多中国留学生前来观展,并口口相传引来更多人……

     

        潮水般的好评涌向这位正当壮年的艺术家。“四十年前,中国乒乓球队使我们相聚在联合国,今天,这位杰出雕塑家的作品使我们再次聚首。”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欧伦斯认为,这次展览充满和平气息与沟通意味,在联合国举办意义深远。

     

        俄罗斯驻联合国大使丘尔金致函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李保东:“吴为山的雕塑是现代中国精神的象征——它们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传统与发展创新的活力,充满智慧、优雅和精妙,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独特印象。”

     

        “中国悠久的历史与当今开放的社会环境为艺术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曾访问过许多国家和地区,深深感到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创造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正是这种不同,组成了多元共存的文化多样性,使得世界丰富并充满活力。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共同追求和平与发展。”吴为山希望,全世界都能看见自己作品中含蕴的爱,“这是中华民族的爱,更是全人类的大爱!”

     

    从此岸到彼岸,“原来桥不过如此长”

     

        今天的吴为山,正和同道们勉力搭建一座沟通之桥。

     

        “条条大道通罗马,这个‘罗马’代表着一种共同的理想——那就是人类通过艺术交流和灵魂对话达到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大美之境。”在罗马巡展上,他深情致辞,愿成为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桥梁。

     

        二十余年的艺术历程令他深知:国际艺术交流是一座桥,它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而建,也为传播中华文明开辟通途;桥会因沟通的不断深入而日益拓宽,有桥相连的友谊也会愈加地久天长。

     

        回首过往,年轻的吴为山也曾惧怕过“桥”那边的未知世界。

     

        1998年1月的一天,吴为山首次在美国旧金山举办雕塑展。带着几分忐忑,他和几位艺术家一起乘车经过著名的金门大桥。“每每路过这里,我总想独自走过去,但至今还没试过。”一位老华侨喃喃地说。

     

        “独自过桥”,这个意象扎进了吴为山脑海里。第二天,他便独自来到金门大桥,迈开了步子。“从此岸到了彼岸才发现,原来桥不过如此长。”一个原本模糊的信念在他心中清晰起来: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传播,也需要“过桥”;在全球化的今天,这是必须也并非难事,我们需要的,只是迈出第一步的勇气。

     

        鼓舞吴为山迈出第一步的,是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

     

        1996年,吴为山应邀赴欧洲陶艺雕塑中心作访问艺术家,进行为期半年的工作。他塑造的费孝通等一系列荷兰友人熟识的人物塑像受到荷兰艺术界和有关政府人士的赞赏,好评一路传到了对雕塑有着极高造诣的女王耳中,女王遂请这位中国青年为自己造像。

     

        吴为山没有让女王失望。他以艺术的敏感超越细节的真实,捕捉住了女王最本真的微笑,凝成永恒。女王对雕像十分喜爱,派其首席代表北布拉邦省省长胡本先生主持了隆重的铜像交接仪式,还数次提出接见吴为山。这份爱重,使吴为山在荷兰初露峥嵘,也使他对艺术如何跨越文化鸿沟有了更深的思考。

     

        为什么“女王”能够成功?首先,雕像不但“形似”,而且体现了人性。只有塑造灵魂,表现人类共通的美和力量,才能打动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其次,吴为山以中国“传神”论为出发点,兼收西洋写实传统,可谓“出入于千数百家,而后自成一格”。

     

        走出一条既符合当代审美,又兼有中国传统哲学与诗学灵魂的全新的雕塑之路,吴为山的选择清醒而坚定。此后,他执著于对至真至美之人物的塑造,提出并践行着独到的“写意雕塑论”:将西方写实手法和中国传统写意技法融为一体,在不可言说的“似与不似之间”,体现人物的内在精神。

     

        以一颗文气堂堂之心,铸几多诗意汤汤之魂。在打开中西艺术交流之门的路上,在通过艺术与世界华人共同建立精神家园的途中,吴为山不断取得新的成功——

     

        1998年,吴为山雕塑展在美国旧金山拉开帷幕。

     

        1999年,吴为山雕塑绘画展巡展于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

     

        2000年,先后获得香港科技大学颁授的“包玉刚杰出艺术家”和香港中文大学颁授的“龚雪因杰出学人”荣誉。

     

        2001年,由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主礼,授予其澳门理工学院国际评审专家称号,并在学院建立“吴为山教授雕塑艺术工作室”。

     

        2003年,作品《睡童》获英国皇家雕塑协会攀格林奖,成为亚洲第一位英国肖像雕塑家协会和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成员。

     

        2004年,吴为山雕塑绘画展亮相日本东京。

     

        2005年,著作《雕塑家之魂》在韩国翻译出版,翌年,韩国建起了吴为山雕塑公园,并授予其仁济大学哲学名誉博士学位。

     

        2006年,作品《孔子》落成于英国菲茨威廉博物馆。

     

        2007年,英文版著作《雕塑的诗性》在新加坡出版。

     

        2008年,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院士称号。

     

        2010年,作为主嘉宾出席第二届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文化论坛,访问加州伯克利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并作了题为《我雕塑艺术中的文化观》系列演讲,受到各界高度评价。

     

        2011年,美中关系协会45周年庆典大会在美国召开,其作品《捉迷藏》、《一马当先》被选为大会标记物,寓意中美之间不要“捉迷藏”,而应和平共处,向着人类的明天一马当先。

     

        2012年,吴为山雕塑艺术展在英国皇家美术院举行,并开始了联合国总部和意大利国家博物馆的巡回展……

     

        20多年来,吴为山先后在欧、美、日、韩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很多作品被著名博物馆和大学收藏。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都能看到他富有东方神韵的心血之作。

     

    自信地对话世界,“文化交流需要大国思维”

     

        2011年12月19日,吴为山捧回了首届“中华艺文奖”。

     

        “他在雕塑创作中倾注了对国家、民族的赤子之心。”这是评委会为他写下的评语。

     

        “赤子之心”,吴为山夙夜怀之。

     

        这也是他所塑造的中华文化名人身上共有的精魂。他忘不了,当自己十几年前拜访著名学者季羡林时,老人工整地写下“一个知识分子的心声”几个大字,并良言谆谆:知识分子“爱国没商量”;他更忘不了,自己历经坎坷一路走来,是悠久博大的中华文化滋养了他的心智,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给了他大展身手的舞台。

     

        正因为这颗赤子之心,他20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一个考生即将高考的状态”,每天再忙也要创作,有时候一钻进工作室就是十几个小时,每一平方毫米的雕塑,都留下了他的指纹;也正因为这颗赤子之心,他不只钟情于自己手中那柄雕刀,更心系整个中国艺术乃至中华文化的繁荣复兴。

     

        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地理局限日少,跨国交流渐多,文化艺术的趋同化也越来越不容忽视。怎样在张扬中华文化独特个性的基础上和世界对话?怎样处理好传统和时代、民族和国际、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他在思考,并用和雕刀同样犀利的笔锋一篇篇写成文字。

     

        《雕琢者说》、《雕塑的诗性》、《雕塑与中国人文精神》,在近年来的大量著述中,他详述中国雕塑的风格特质,梳理西方雕塑的发展源流,英国大英图书馆、韩国首尔出版社、新加坡科技出版社都以不同语种翻译了他的著作。他的作品和他的艺术理论随之远播世界。

     

        “文化交流需要大国思维”、“加强青少年书法和国学教育”、“艺术创新要‘问艺于民’”,自2008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他的每份提案都情牵中华文化,关注生活现实,提出了许多文化战略方面的建议。

     

        他最看重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

     

        “为什么人们看了我的雕塑作品会感动?因为它们散发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光芒。我们必须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怀有自信,这种自信,源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成就、当代价值和发展前景,也是我们‘走出去’的根基和底气。”

     

        然而,自信不等于盲目满足与自我膜拜,而是基于对自身和世界充分了解之上的理性精神。

     

        对待传统,著名画家李可染曾有言:应“用最大的功夫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冲出来”,吴为山深以为然。中国雕塑风格将不断嬗变,但其脉络始终不离其根。

     

        接续传统,续什么?“是文化遗产中最本质的内在、最核心的价值观,而不是小脚女人、瓜皮帽、黄包车等旧时的生活表象、形式外表。如果简单地翻版和宣扬这些东西,无异于对传统的亵渎。”吴为山痛心于时有所见的此类作品。他用自己的创作发出呼声:继承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用今人之创作召回那徘徊于历史之中的传统精魂。

     

        要自美其美,也要美人之美。吴为山坚信,要想让世界听懂自己的声音,必须要先了解世界,捕捉世界文化的澎湃潮音;只有广泛涉猎并深入研习西方文化,才能去粗取精,跳出低水平复制的怪圈。为此,他组织和主持了许多大型国际雕塑展等交流活动,如组织中国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多次访问欧、亚、美洲;在担任长春世界雕塑大会学术主席期间,邀请了上百个国家的艺术家来华参观交流等等,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汲取古今中外精华之后,必须有所突破、不断创新。“要把中国文化的深厚传统融入到现代艺术中,成为人类文化新的创造;要以文化大国的思维、文化强国的自信改造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现代文化,这就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坐标点。”

     

        每个艺术家都是祖国文化的一部分,其艺术生命的长与短、艺术境界的高与下,与根须所植的这片土地息息相关。吴为山深知这一点。

     

        怀着一个“夸父逐日”般的梦想,吴为山和伟大时代同步,并坚定地走向广阔而美好的世界。

     

        他们追逐的太阳,就是中华文化的磅礴气韵、至臻美境;而这轮熊熊燃了五千年的圣火,必将在他们的热望中重绽光芒,把世界文化的明天照亮! 

     

        (本报记者 王斯敏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